•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学习汉语的新用法 弹幕能否“飞”到华教课堂里

2017年08月07日 10: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一年前,就读于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的林希鹏开始接触中文视频中的弹幕。他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弹幕学中文,因为在观看视频中遇到听不懂的词,可以根据弹幕,去进一步按图索骥。“这样不仅能学到不少新词,而且可以了解观看者所关注的点,从而可以理解中文思维。”林希鹏说。

  林希鹏所说的弹幕,在日前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是这样解释的:网络视频中像子弹一样“发射”的网民评论。起初,弹幕只是作为一种小众化的网络社交(娱乐)方式在青少年网络群体中流行。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流行文化影响日盛,弹幕这一字幕形式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并渐渐进入大众网络语言生活。

  “学习汉语的新用法”

  “我记得从一档名为《爱情保卫战》的电视节目的弹幕中,学到了一个词‘菜鸟’,用来表示‘新手’。”林希鹏还喜欢看一些体育类节目的弹幕,比如排球比赛。“主要是能学到一些汉语的新用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喜欢通过弹幕学习中文的学习者,年龄相对较小。这也符合弹幕的使用群体情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弹幕的用户主体以25岁以下青年学生为主力,其次是国内较早接触日漫、游戏的“70后”“80后”一代。“90后”“00后”是最迷恋弹幕文化的群体。他们与互联网及网络游戏共同成长,是具有网络文化自信的一代。

  该报告分析认为,弹幕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为观众的表达欲、创作欲,搭建了舞台,还在于观众内心吐槽被他人表达出来时所感受到的心弦触动,继而升腾出“你不是一个人”的情感共鸣,契合了观众对于构建“观影共同体”的心理期待。

  就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孟德宏老师表示,一些中文学习者喜欢通过弹幕学习语言,主要原因在于弹幕形式新颖、活泼,互动感很强,对观看的人来说,有存在感却又没有被纠正的紧张感。

  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来自日本的小松洋大说:“一边看自己喜欢的视频一边学习中文,这种学习形式很自由。而且可以学到不一样的词语。”

  解读需做语境还原

  “有时候我觉得弹幕有点乱,因为会同时弹出很多字。”在林希鹏看来,弹幕确实增加了一种学习中文的途径,但并非完美无缺。“我周围的同学就有不喜欢的,他们还是喜欢传统的学习方式。”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田英宣有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在她看来,弹幕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有一块短板不容忽视。“大量评论语涌入屏幕时,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影响了观看效果。”

  建立在弹幕基础上的弹幕语言是以字幕形式呈现的网络语言,随着弹幕的发展,弹幕语言也渐渐独具特色。孟德宏表示,就语言本质而言,弹幕语言主要是年轻人网络交际用语,是虚拟空间的公共交际话语,并非是日常实际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就语言表现而言,弹幕语言存在着将非自由语素自由化使用的倾向;此外,弹幕语言的语体和语域都不高,使用范围小,这使其很难进入到语言交际的实际使用语境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弹幕语言与一般网络聊天话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高度依存于媒介场景的话语,在具体解读时需要做语境还原,对相关文化语境缺乏了解的人,面对这些语言会觉得不解其意。这无疑增加了借助其学习中文的外国汉语学习者理解的难度。如弹幕护体(用于遮挡恐怖内容)、中国红(用于表达爱国热情或吉祥寓意)都需要做语境还原才能了解其中之义。

  形式值得借鉴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分析认为,时下的弹幕已不是小众化的游戏,它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和网络生活的时髦方式,不少领域或行业都已开始了各种尝试,“弹幕+课堂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弹幕内容泥沙俱下也是阻碍其进入课堂的拦路虎之一。虽然有一些优质弹幕,比如观看87版《红楼梦》时,部分网友将脂砚斋评等内容以弹幕形式发出来,但有些弹幕内容流于低俗。

  在小松洋大看来,“中文本身是很美的语言,但如果外国汉语学习者看到弹幕上的不文明语言,就会对中文有误解。这反倒没有起到学习的作用。”

  “从语言教学角度来讲,因为弹幕中会出现一些低俗语言,我自己不能接受,所以不会把它介绍给学生。”田英宣说。

  就在去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强调弹幕要专人审核,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对于弹幕中有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低俗文化等,不能任由泛滥,平台需要把好关。

  “弹幕中的一些新词新语,可以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度、激发其学习动力的补充扩展词汇加以参考,但这些高频新兴词汇的最终生命力如何,往往受制于很多因素。所以,目前来说,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更有借鉴意义的是弹幕的形式。”孟德宏说。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