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广西民族大学印尼籍教师李斋月:寻梦中国痴心不改

2017年10月13日 11:29   来源:广西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寻梦中国痴心不改——记广西民族大学印尼籍教师李斋月

  他的中文名叫李斋月,来自印度尼西亚,现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担任印尼语外教。他与广西结缘至今已有8个年头。他说,他很喜欢中国,感恩中国,他在广西担任外教感到很骄傲。

  李斋月表示,他愿为宣传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印尼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中国印尼旅游经济合作、促进中国印尼两国“民相亲,心相通”做贡献。

  1 情系师大 感恩母校

  “我是李斋月,来自印度尼西亚。今天重返母校,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感慨万千。我与广西师大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年6月,李斋月又一次应邀回到母校广西师范大学,为出席第六届广西师范大学留学生家长大会的外国留学生及国际家长们做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策划组织的留学生家长大会是一座搭建友谊的桥梁。它可以增进中国和留学生所在国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民心相通。”李斋月表示,它既是该校一次教育成果的成功展示,也是接受海外留学生家长们对学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一次检阅;它既可促进学校留学生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更是一堂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宣传“一带一路”的鲜活“公开课”。

  一提到李斋月,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戴家毅赞不绝口:“李斋月表现很棒。他在这里不仅努力学习中文及其他知识,还广交各国朋友。他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不同国家的文化。他还是一个很好的留学生‘领头人’,担任了桂林市印尼留学生协会主席。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位来自印尼的小帅哥。”

  戴家毅说,李斋月虽然离开桂林到南宁任教,但是,他一直情系母校,与广西师大师生们保持着友好联系。他经常应邀回到广西师大,给来自东盟国家的学弟学妹及家长们作报告,谈他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对桂林山水的感悟及对广西师大的感情。

  2 爱上中国 爱上广西

  李斋月第一次来到广西师范大学,是作为印尼青年代表参加2010中国-东盟青年营。当时,东盟10国100名青年代表参观了广西的南宁和桂林等城市。“尽管在桂林只有1天时间,我们参观了广西师范大学的王城校区和育才校区,美丽的桂林和雅致的广西师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从那时开始,李斋月爱上了中国,爱上广西。之后,李斋月曾三度来到广西师范大学留学。从进修汉语,到读本科、研究生,李斋月表现优秀。

  2011年,李斋月获得机会来到广西师大学习一个学期的汉语。因为是零基础,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李斋月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广西师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他很多关心和帮助。老师告诉李斋月说:“关于汉语口语,说错了没关系,只要改正了就行。多练习,你一定可以的。”

  “只学了一个学期的汉语,我觉得还很不够。”为此,李斋月完成了在印尼的管理专业课程后,又来到了广西师大,继续学习本科汉语;而后,2014年开始在广西师大攻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广交各国朋友,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去年开始,李斋月应聘来到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担任印尼语外教,开启他更深度的“寻梦中国”之旅。

  “我在读研期间,积极参与学生会及社团工作,得到了历练。在广西师大留学生协会担任生活部长、在桂林市印尼留学生协会担任主席的日子里,我边上课边忙学生会的事,每天都非常忙碌,但是收获颇丰。在中国,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一起工作,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中没有学到的东西。”他说。

  快毕业时,他决定留在广西工作。“工作后,我非常渴望重新返回母校,回到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玩乐的美好时光。”李斋月说。

  3 感恩中国 寄语未来

  “我觉得我和中国、广西很有缘分。”李斋月今年8月在印尼结婚了,他把妻子带到中国广西一起生活。他妻子现在广西民大留学。

  在中国的留学生涯和教师生活,让李斋月切身感受到中国科技的魅力。“移动支付、网上购物都特别便捷,我和我太太都爱上了中国,目前我们在南宁工作学习生活都很快乐。”李斋月非常满足地说。

  “中国印尼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共建‘一带一路’使中国印尼的关系更近一步,也使中国印尼人民更加相知相通。”提到“一带一路”,李斋月不假思索地说,“‘一带一路’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他说,中国不久前与印尼签署了印尼雅万高铁的建造合同,雅万高铁正好穿过他的家乡,会给印尼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李斋月表示,他至今都很感恩广西师大的培养,感恩桂林山水的养育。10月12日,是广西师大85周年大庆,他希望母校继续把留学生家长大会办好,继续搭建中外友谊之桥。希望海外留学生们回国之后,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将在中国感受到的飞速发展和所见所闻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东盟人民了解桂林,了解广西,了解中国,进一步加深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做贡献。(本报记者 林涌泉 实习生 郭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