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外派老师谈华文课堂的诗词教学:传经、承典、达礼

2020年01月13日 10:1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月13日电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走向杏坛,走上学“道”、知“道”、布“道”的职业历程,就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菲律宾侨中学院张业芸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外派生涯的所感所悟。

  全文摘编如下:

  为人师者,在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职责后,还会期待在课堂上达成更高的教育目标——传经、承典、达礼。走出国门前,我就设想着课堂上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再侧重补充强化一些中国经典文化知识给孩子们,而成语、诗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教育设想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点传授,更侧重的是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地理决定文化,人文书写历史。广袤的中国大地,悠久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诗词则是古代文学史上最温润无瑕的玉璧。每一首诗歌,每一条成语,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身居海外的华裔子弟亦是龙的传人,只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远离了民族文化的土壤。而今,课堂上让学生积累一些诗词与成语知识,犹如给他们文化肌体的血液中注入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营养,这些知识养分在他们体内慢慢发酵,定会沉淀为提升他们素质、印刻于灵魂深处的“DNA”因子——这也是海外华文教学的根魂所系。如何将中华经典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日常的华语教学,如何让课程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传统文明的家国情怀循序渐进地充盈学生的心灵,成为我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位外派老师的神圣使命——即使只有短短一年,我们也要不断努力,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积累一定的诗词、成语等方面的知识,来提升他们学习传统文学、鉴赏传统文学的能力。

  我带的班级是侨中学院分校的高中实验班,班级孩子英文、菲语综合成绩优异,且中文水平很好,我很是欣慰,因为这恰恰是实现我教育设想的最关键的一步。和他们相处了一周,交流密切、关系融洽后,我决定施行“馈诗赠词”课堂环节——每天教授课文内容前5—8分钟,请同学馈送我一首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义,我再回赠两个成语给孩子们。

  第一天,送诗的孩子是乖巧可爱的黄巧玉,她刚从中国老家回菲不久,有着很好的汉语家庭氛围。然而,巧玉做不到背诵,更别说用自己的话来释义了。她只是拿着杜牧的《江南春》的诗歌注解朗读了一遍,她的朗读属于一字一顿的“点读”,完全没有抑扬顿挫与平仄的韵味。无论是语调、声韵母的发音,还是停顿和重读,和我国内的学生还是有较大不同。针对这种现状,我随机应变,简化了知识点,从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开始,慢慢讲解《江南春》的春景之美,再和大家齐读诗歌。朗读时,我特地放慢了语速,引导他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平仄。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跟自己的设想有些差距。孩子们之前学习的中国古典诗歌不多,成语知之甚少,加之缺乏使用语言环境,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严重匮乏。“赠诗”环节必须降低难度和高度,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诗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习诗词内容中隐含的汉语言形式,以及比日常生活用语更高级、更复杂的语言内容,以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具有这种形式的内容。只有在理解诗词内容基础上激发共鸣,才会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此,我想到除去赠诗,还应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学生的记忆,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晚间,我联系了次日即将送诗的施静琳同学。多才多艺的静琳在朗诵、舞蹈、写作、书法等方面皆是可圈可点。我提前做好她馈送的诗歌PPT课件。第二天,聪颖灵透的静琳给了我一个惊喜。她赠送的是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在深情地朗诵了作品后,运用我昨天点拨的“意象”法来赏析此诗,并结合网络注解,用自己的话把这首元曲翻译了一遍,施静琳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看着他们脸上羡慕的神色,我知道大家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了。楷模的力量真是事半功倍啊!我因势利导,进一步“知人论世”,介绍此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元曲的形式,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一些。按照我多年的教育经验,只有讲练结合、听说读写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于是,我提出了几个要求:

  1、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2、抄写诗词、成语、课文的精彩片段,且必须用楷体;

  3、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成语、古诗词来为文章“增色添彩”,避免平淡叙述。

  没想到,孩子们一片哗然,男生群情激动“老师,以前我们不怎么背诵课文的……”,女生们睁大水汪汪的眼睛楚楚可怜地说:“老师,你这样会永远失去我们的……” “普通班就不用有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 他们鼎沸哗然的讨论让我忍俊不禁,因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全世界孩子的共同点——偷懒。我的回答很坚决:以前的学习模式已经过去,现在必须开启“美好学习新时代”。课堂上,师徒间好一番唇枪舌剑。经过你进我退、斗智斗勇地“讨价还价”后,双方达成一致“条款”:能当堂背诵诗词者,可获得奖品——一枚中国结;每周练习次数适量,在适当加分的原则下,奖励优秀。

  每一天的华文课堂,每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师徒配合着馈诗赠词、学习新课、互动提问、完成练习……我根据他们的接受情况,再调整学习难度,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孩子们鉴赏古诗词的基本功终于有了一定的进步。当他们声情并茂地熟读李白的《蜀道难》并能背诵后,我对我的汉语课堂有了更多的教学信心和动力。此后,我还会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组织诗词背诵、朗诵比赛、吟唱古诗词、创作古诗词等方式,不断挖掘孩子们的潜力。

  今年适逢侨中学院建校96周年,校庆文艺汇演的前几天,学校让我班级表演诗朗诵《侨中颂》——必须无条件、高质量完成的节目。在我一丝不苟的督导之下,仅仅一个下午,孩子们将三个长诗节的诗歌背诵完毕;再利用其后四天断断续续的一点课堂时间,我们一句一节、一遍又一遍反复排练。不断雕琢朗诵语调和动作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同学们扎实的学习功底和超强的悟性,也明白了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可以不断激发的。舞台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台下的我眼眶湿润,真心为我的学生们骄傲和自豪!

  转眼之间,一个多月很快过去了。现在,我竟觉得每堂课是那么短暂。彼此间,日益增长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点点滴滴积累的师徒深情——背诵诗歌前,我会给他(她)饱含鼓励的微笑;课下几分钟,我们朋友似的聊着各地风土人情;考试前夕,我细心地提醒他们复习强化;上台演出时,师徒鼓励合作;公开课上,师徒配合默契,课堂气氛融洽;放假临别,他们温馨地说着“老师,我会很想你”,和我告别……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走向杏坛,走上学“道”、知“道”、布“道”的职业历程,就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博爱情怀和倾心奉献。海外的华文课堂,教师必须要慢下性子,听一听学生表达;静下性子,等一等他们思考;耐下性子,磨一磨他们的学习韧劲,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华语教学任务。积跬步得以至千里,积溪流终以汇大海。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前方虽然任重道远,吾辈更当奋勇前行!(菲律宾侨中学院分校外派教师 张业芸)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