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性引导,而非强行统一
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第三个目的,是促进汉语的趋同:
《全球华语词典》的解释用语将是地道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并且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作为比较的标准,以显示地区性的差异——尤其是微小的,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差异。这保证了《全球华语词典》在语言趋同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与否”,应该注上“现代汉语只用在双音节的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形容词的后边”,以显示一般人没注意的差异。“加以”不能用在单音节副词后面,单音节副词后面只能用“加”:如“不加研究”和“多加注意”。新加坡华语里“不”有用来修饰“加以”的,如“不加以处理”。
新加坡华语出现的“不用紧”,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词典应该收“不用紧”,说明“不要紧。要紧-不要紧,现代汉语没有”不用紧“的说法。”
语素不同或语序不同的双音词,也都将注上现代汉语等义的词。台湾用“房市”,现代汉语用“楼市”;台湾的“牵手的夫君”,不懂闽南话的读者,一定产生误解。词典在“牵手”下都应该用现代汉语说明“牵手:配偶”。
词典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加强、巩固华语的共同核心,华语的趋同。
今后,汉语的应用不限于中国,学习汉语也不全在中国,因此,编好结合当地社会情况与语言情况的汉语教材,就是必需的。汉语学习者与汉语使用者,可能在不同的华语区工作或学习,《全球华语词典》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语言信息。语言教学人员也能从词典中找到有用的语言信息,协助他们的教学。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扩展,中国传媒和影视影响力的扩大,将使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各地华语相互靠拢,也将使华语原来具有的共同核心更加坚实,就像美国的国力和传媒影视对世界英语的影响一样。
但是,这个影响应该是在交流中逐渐发生的,是沟通交流中自然取舍的结果。我们只能做柔性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的统一。
《全球华语词典》所提供的资料和注释、说明,就只是一种柔性的引导,能不能在趋同中起作用,完全仰赖于华语区之间语言使用者的共识。(周清海,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