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了随州,在外地听到一句平平常常的随州话,便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乡音”,注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与历史内涵。而一走出国门,中国话自然也成了“乡音”,成了一种倍感亲切的情感符号。在泰国这个有着太多血缘与亲缘交织的国度里,听到“乡音”的渴望,便隐隐地涌动在许多中国人的心里。
“英文!英文!”
2008年底,我来到泰国,一走进曼谷机场,第一次听到泰国人说出的中国话,竟然是板着面孔的“英文!英文!”
在机场海关,一位同行的老兄还没等办好手续,便跑过关口给前面的同伴送托运行李的票据,结果,人被扣留了。领队上前用中国话解释,一位管事的海关官员也以中国话相对,却是“英文!英文”的拒绝。领队觉得对方会讲中国话,但人家不讲,是出于国家尊严的考虑呢,还是出于对中国人“闯关”的不满,或还有什么其它的想法,不得而知。一干人等用英语夹杂着汉语说了一番,还是不得要领,一直等泰国导游来,用泰语解释一番,才罚款放人了事。
导游小林、小蔡都是华裔泰国人,为了学汉语(东南亚称为华语),都回到祖籍地广东上了几年的小学中学。问及泰国有多少华人,他们说,这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仅曼谷,大概就有一半的人有华人血统,最近几任的总理,也都有华人血统,前任总理沙马就说:“我就有一个中文姓——‘李’,我的祖先227年前从中国来到泰国,我家里至今保留着清明节祭祖的习惯。”
但许多华裔已不会讲华语。
泛舟湄南河,小林指着岸边的一座落寞的建筑说,那是郑王庙,华人的骄傲。
1767年,一个华人的后代,在暹罗(泰国原名),率军成功地打退了缅甸的入侵,并自立为王,建立了呑武里王朝。他姓郑,名信,所以华人称其王朝为郑王朝。当他向中国的清王朝请求“敕封”时,却遭到了拒绝。在同时代的西方君主给一些殖民者大封“总督”、“伯爵”,在全世界“跑马圈地”时,以老大自居的乾隆大帝,却以封建正统观念斥责郑信“不复顾念故主恩谊……实为越理非分。”
有实力称王者,没有得到母国的支持,一批又一批为谋生“闯南洋”的中国南方百姓,就更不可能得到政治力的支持,而仅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生存发展,并自办华校,顽强地传承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泰国华文教育的鼎盛时期,有400多所华校。但在后来的“泰化”运动中,许多华校遭关闭,华人活动受到限制。泰族人起源于中国南方,与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华裔与泰族人通婚。在种族的交融、繁衍中,在生存的压力下,许多华裔只会讲泰语。
导游小林对华文教育却充满了信心:“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影响的扩大,现在泰国的华文教育又繁荣起来了,这样再过100年,全世界都可以通行华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