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针对近来愈炒愈热的汉字繁简争论,美国《侨报》3月22日刊文称,汉字的繁简之争绝不仅仅囿于“语言工具”的使用问题,更多的争论是围绕于哪种字体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章摘录如下:
在今年的中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大陆“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字”,引起了“主繁派”和“主简派”的再次论战。
目前简化字主要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使用人数多达十几亿。但繁体字的根基仍很深厚:目前繁体字用于中国台湾、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000多万。日本、韩国原也使用汉字,近年已陆续出现简化字。
实际上,汉字的繁简之争绝不仅仅囿于“语言工具”的使用问题,更多的争论是围绕于哪种字体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海外华校:繁简并存 按需选择
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大格局的改变,南加华文教育中的繁简字体的选用,已从早期的意识形态论战,转化为按学生需求的教学选择。然而,在今天学中文的热潮中,无统一教材、凭教师兴趣选择字体的现状依然普遍,仍然在给普及华文教育带来困扰。
成立34年的南加州中文学校联合会,有106所学校,以前这些学校清一色地使用繁体字及注音符号教学。近年来,在106所学校中,有三至四成的学校开始使用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教学。该联合会前任会长易有军表示,这说明,该联合会的管理层既希望学生们认识简体字,也希望他们认识繁体字。
艾尔蒙地联合学区教委文华东表示,从1985年南加州公立学校高中开始设中文课至今,公立学校的华文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早仅有一两位中文教师在公立学校开课,如今南加州至少有25名中文教师在开课。
在南加州公立学校教中文课20余年的文华东表示,目前公立学校华文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中文教师自定教材及中文字体,随意性大,学区无法掌控。因所学教材及字体选用的差别,给转换学区及中学升大学的学生均带来了不便。
在美国高校中,学生多以学习简体字及拼音为主。洛杉矶加大文字学教授周鸿翔表示,学生学习简体字是“现实问题”,而且文字的简化是自然而然的。
他常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简化字运动从秦始皇的大篆改小篆时就开始了,无论意识形态也好、情感问题也好,都无法避免学汉语的学生在使用这一语言时的现实问题。他还表示,受环境影响,在美国的华人子弟习惯使用繁体字。
繁体字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承?
50多年前大陆《汉字简化方案》出台以来,简繁之争始终没有销声匿迹,重提恢复繁体字的呼吁也从未停止过。
综合新华社、上海《东方早报》、北京《京华时报》报道,就在潘庆林提出“废除简体字”提案之前一个多月,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明确提出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称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
知名汉学家:坚信将恢复繁体字
“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终会恢复为繁体字,这种信心我从未动摇。”知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近日表示。
马悦然认为,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
“很多人反对繁体字的理由是认为繁体字难写、难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悦然说,当年他教外国学生学汉语,是把繁体字、简体字同时教给他们的。
马悦然也承认,把在中国大陆使用了近50年的简化字改回繁体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考虑到中国5000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汉字美学的表达,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大陆专家:简化字缺点被夸大
对此,中国国家语委资深专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简化字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了。事实上目前简化字没有变得面目全非,从繁体字转化到简化字的文字数量并不多。
该专家称,所谓“繁体字承载传统文化,简化字破坏了文化传承”的观点过于夸张了,“如果越老的越好,为什么不用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