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汉字繁简之争 不能承受的文化传承之重(2)
2009年03月23日 10:43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教育部:法规不改 字体不改

  中国教育部官员近日表示,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目前简化字作为规范字的使用要求不会改变,但该名官员同时明确,在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下,对繁体字的学习使用不做干预。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因为有了简体字,使得中国文盲的人数迅速下降。他还认为,内地的扫盲工作做得比台湾好,可能就是因为文字的问题,繁体字加大了认字的难度。

  台湾:乐见大陆繁体字提案

  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台籍代表建议,两岸应携手就中文繁体字共同做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大陆的中文繁体字教育,使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维护中华文化遗产。

  针对潘庆林的提案,台湾《中华日报》近日发表社论称,简体字是对汉字“强行异化”所形成,我们乐见潘庆林从此体认出发,在全国政协提案恢复适用繁体字。

  另据上海《东方早报》报道,对汉字的繁简之争已关注10多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曾呼吁两岸印刷、出版时应该采用“正体字(即大陆所称的繁体字)”,手写的时候可以采用“简化字”,希望达到两岸“书同文”的目标。

  据悉,马英九早在1993年任台北市长时就曾发表讲演,“为正体字(繁体字)请命”。他认为,正体字(繁体字)是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不仅保存了文字的优美,具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意义,易于学习,还可以保存、发扬传统优良文化。

  大陆网民激烈论战

  汉字繁简之争近日也蔓延到网络。广州《南方都市报》近日整理了大陆主要网站上的相关讨论,让人惊讶的是,大陆网民并未一边倒支持简体字,而是能够用理性的目光看待。

  主简派:

  博客中国网民“陈庆之”认为,简化字在书写速度、认知难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繁体字,“实事求是地说,简化字的实施为扫盲和普及教育,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涯网民“李杜韩”认为,“削繁就简”是汉字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篆书到楷书、行书都是简的理路,甚至草书还没有成为一种书法家专门玩味的个性创作之前,也完全因为实用才出现的。人是活的,字是死的。”

  主繁派:

  凤凰网民“司马平邦”认为,现在这版简化字,其实是典型的造反文化和苏联价值观入侵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港台报纸,看到《明报》上特粗黑体和特粗宋体的大字标题时,那种震撼是无以复加的,小时候学过一句话,叫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从审美上看,港台报纸上的繁体大标题对内地报纸上的简体大标题的审美打击是毁灭性和压倒性的。”

  腾讯网的“盛大林”认为,简体汉字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过于强调书写的方便,从而损失了文化的内涵。“直到现在,港澳台以及整个‘大中华文化圈’都还在使用繁体字,而拒绝使用简体字,这充分说明繁体字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而这种‘一种文化,两代文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也是一个障碍。”

  汉字简繁小史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笔画相对简单。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直到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汉字终于稳定下来。

  事实上,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已经出现“刘”的简化字“刘”。实际上俗体字,或简化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1920年钱玄同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

  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化字表》,收字324个。

  1956年1月28日,中国大陆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目前流行的简化汉字(简化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目前中国政府认可的简化汉字共有2235个。

  对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多些宽容

  针对大陆诸多认为简体字才是“正统”、恢复繁体字则显得有些食古不化的挞伐文章,人民网记者武少民近日发表文章呼吁,对恢复繁体字的声音多些宽容。

  文章称,繁体字的彻底没落,从目前的情势来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虽然,如今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依然亲近并使用繁体字。香港所有的报刊,港人从小写的字,都是繁体字,但随着内地文化的强势蔓延,两地经贸联系地更为密切,简体字的风行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该文还认为,任何一种文化,要出现断层容易得很,但在断层之后再行补救,就难上加难。从古到今,许多民族的文字消亡,附着在其上的历史也随之湮灭,令人触目惊心。如今,少数人也许还能看懂繁体字,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还会有谁知道繁体字背后那丰满的内涵? 

  但上海《青年报》的文章却认为,繁体字无法承受传承中华文化之重。

  文章说,中华文明经历漫长的历史之河,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书法、音乐、绘画、建筑、园林莫不如此,即使抛开这种有形的东西,民俗、习惯、宗教、礼仪中更有太多东西值得后人善加挖掘,好好继承,从这点上来说,文字固然有文化传承之功,但文字还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文章认为,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包括传统京剧进课堂,传统节日放国定假之类的措施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正以磅礴的大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繁体字的命运太焦心,更不必为文化的断根太焦心。(邱晨)

[上一页] [1] [2]

编辑:董方】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