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等提议“废简复繁”,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立场鲜明的两大阵营争得不可开交。支持方称,海外华人圈都在使用繁体字,造成华人不同字的局面,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让大中华有凝聚力。反对方称,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实质是对文字演变进步的否定。对此,官方迅速做出回应,称简化字使用规定不会调整;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表示,教育部要依法行政,语言文字有法。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美国《纽约时报》4月2日文章:不断进化的汉语
纽约时报曾刊登过文章,报道有关中国致力于规整庞大的汉语系统。用来识别公民身份证的官方电脑数据库,能够识别大约五万五千个汉字中的三万两千字,除了那些生僻的汉字。
中国试图将其古老且不断延伸的语言现代化,也并非第一次。其中最具野心的一次尝试,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简体字方案”的发起,作为降低文盲率的一个措施,简体中文被推崇为书写的标准,从而替代多数繁体中文。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简体汉字仍然主导着书写体系,然而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尤其是台湾和香港,沿袭着传统的繁体汉字。
我们请来专家对这种转变的根源,以及这样对于书写的未来将有何影响做出解释。
文字间的乌托邦
周成荫,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副教授
现用语言的标准化和简化的影响下,存有乌托邦式的憧憬,这很正常。识字能力的普及,行政效率的提升,以及通讯的发达,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目标。然而这些憧憬同样也会剥削去一门语言的智慧、诙谐和乐趣,以及接受新概念和新用法的空间。
繁体字和简体字从来就不是分离的自成一体的两个体系。他们向来在连续区中共存。很多简体中文是改编自中国草书的习惯用法。另外,繁体中文阅读能力的丧失,实则是将中国历史与艺术在五十年代拦腰截断,失去了认识五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化遗产的途径。
我在台湾成长,那里书写和阅读通用繁体,简体字是今年来的新事物,也很有挑战。我为第一份工作去北京当文学翻译时,第一个礼拜里我都在偷偷使用“简繁体转换工具”,逐渐我才习惯使用简体字,包括学着用简体写我的名字。经过那段时间,我见识到了作为一个文化纯化论者是多么愚蠢。
鉴于发行刊物与网络资料不断流通于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之间,阅读者不得不有来回转换的能力。因此,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