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
尤金•王,佛大学亚洲艺术学教授
推广简体中文是语言学层次上的民主化,也是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成功的进步运动,绝大多数人从此脱离了文盲。
作为特权和权力来源,识字能力长期由少数的精英所持有。随着识字的简易化,通过书面文本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广大人民所掌握。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冲击,归根结底是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之争。最近搜狐发起一个民意调查,是否该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该调查现实更多的网民持反对意见。不同意见的深处,是对于假象中“更纯”的繁体字的念旧情怀,与实用性和前瞻性之间的分歧。
倡导恢复繁体字的拥护者们夸大了简体字偏离传统正字法的程度,简体汉字仍然保留着传统象形文字的基本框架,这种延续性使得简体与繁体汉字之间的转换。大多数简体汉字存在一千年之久,从古墓和中古石刻中发现的手稿证实了一些简体汉字早在当时已在实用。五十年代的改革仅仅是正式合法化这些地方性文字。
审美情趣是拥护者们倡导恢复繁体字使用的又一砝码,然而,代表中国审美精髓的书法,其实赞同的是简洁。草书一直是在最大胆地简化汉字。比如说,“兴”有六个笔画,在中古书法中被简化为两竖。
诚然,电脑键盘输入使得多笔画的复杂汉字不成问题,但是,在这个早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要求学生们花费时间与精力学习过分繁杂的象形文字?为何不让他们首先掌握简体汉字,如果有意愿,再进行繁体汉字的学习呢?前者为了效率,后者为了文化的精炼。这也是为何每个社会中都有工作分工,既有银行家,也有诗人。
中华圣典的衰落
Hsuan Meng,为世界新闻报撰写专栏
语言,与文化认同密不可分,尤其是汉字。汉字经过至少三千年的进化演变,现在被全球一亿五千万中国人所使用。鉴于汉语的悠久历史,未来的汉语读者与作者,将承担当今决策的后果。
传统繁体汉字优胜在,它与汉语历史有着更加紧密和丰富的关联。而简体汉字丧失了汉字的多样性,改变了许多汉字的外形,使得人们难以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古代经典作品。
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问题,就像英国把莎士比亚的话剧以及其中的语言当作英语的基石,孔夫子、老子和众多大家的圣典也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出繁体汉字的魅力。
简体字的倡导者们则认为,简体字更加容易掌握,但是我并没有发现任何严谨的研究能证明这一点。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因为推广简体字,扭曲汉字外形,将会导致汉字意义上的混淆。
在香港和台湾,学生们学习繁体字毫无障碍,而且这些地区也拥有世界上很高的识字率。同时,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政策隐晦地认可了繁体汉字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
简化汉字的趋势表明,现代政治议程不能仅仅局限在良策,我们应该找到两种体系的共存之策。
简到繁转化工程浩大
诺曼(Norman Matloff),汉语学习软件--“KuaiXue”的创始人
简化的基本原理是加速学习,但是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条件的进步之下,这还是必须的吗?答案还需深究。
毫无疑问,从简体到繁体的转化工程浩大,将会影响从学校课本到政府文档再到网络系统在内的一切,想要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对技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一切麻烦根源于两种字体的根本性差异。简体字方案使得两个不同的繁体字被转换成同一个简体字。比如,“發”(发展)和“髮”(头发)都被简化为“发”,当经过软件处理时,系统无法确认所对应的正确繁体字。通常,这种转换的定位要通过上下文语境,而有的时候软件会犯滑稽的错误。有一篇文章形容“丢面子”可能被翻译成“丢麵子”。
虽然大多数转化工作可以自动化,只要多加调试软件,但是还需人工处理很多问题。(管晏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