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母语文化的对策
对于母语文化的复兴,我们不能简单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理性分析,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比如,现在年轻人“提笔忘字”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脑打字的影响而不让学生使用电脑,应有意识增加手写的机会,强化书写要求,多写多练;解决“书写差”问题,除了多写外,还要加强书法基本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识,提高对笔画、结构、布局方面的控制能力。此外,写字教育也不能仅仅看成是书法老师或语文老师的任务,如果所有教师都齐抓共管,长期坚持,就更利于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
针对方言危机问题,有人把原因简单归咎为推普工作则有失偏颇。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和国力的增强,汉语普通话日益成为国际化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使用的人数在逐渐下降。面对出现的方言危机,积极的对策不是限制普通话,而是对方言实施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抢救,记录和保存方言的原生态。另一方面则为方言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鼓励方言区的年轻人在非正式场合多说地方话,口耳相传,使方言得以代代承继和延续。恢复繁体字的呼声近年来日见高涨,这表明国民对繁体字传承的关切,在保持简化汉字的基本方向下,对仍有使用价值的繁体字,应当积极保护,延缓其生命力,不至于因推行简化汉字而让繁体字过早成为历史文化。
普通话作为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属于强势方言,但也有文化复兴的任务。普通话作为全民共同语,其书面语强调直白,通俗明白,有利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是其优势。但作为文明古国,通语语言还应该追求高雅,有文化内涵。在书面语言上积极追求文化的高品位,倡导严谨规范、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是复兴汉语文化的重要任务。
其次,传承母语,既要尊重法律规定又要尊重人文情感。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或跟风盲从。一提复兴方言,就有些电台电视台一窝蜂搞方言节目,连本该用普通话主持的节目都改为方言普通话了。一提复兴繁体字,就要与简体字并行使用,有人甚至提出要用十年时间以繁代简。这于情可容,于理可辩,可于法不通!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且方言分歧很大,为确保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国家在《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了普通话为共同语,为官方语言,简化字为规范字。在法律规定的正式场合和情形下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种通过法律规定确保国家实行“书同文”“语同音”政策,完全是基于国情的科学举措。国家法律既然有明文规定,就必须要遵从,不得自行其是。
国家法律并没有禁止或歧视方言,相反,在非正式场合,在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是允许使用方言的。繁体字在书法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有需要时也可以使用。如果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纯而又纯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但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母语文化,国家立法时同时考虑了对方言和繁体字的保护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方言区语言习惯和习俗的尊重,体现了对方言区人的方言情结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方言文化传承的人文关怀。
再次,强化古典文本阅读,这是复兴母语文化的良善之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我们需要对母语文化进行积极的保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记载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文献之中,通过汉语的书面文字世代承继传播。弘扬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播,传播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对母语文化——汉语文化的保护,应该重视汉语典籍文本的阅读。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古代的经典散文、诗词,古典哲学思想,古代文化精华,都要借助于原著阅读才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永恒的记忆,通过阅读体验文化的深邃,净化道德心灵,培植审美情操,提升人文品位。倘若我们的古代优秀的文化经典能够贯穿于我们的基础教育,贯穿于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哲学课程、思想道德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中能够重视母语文本的阅读,加大阅读量,就会有利于推动汉语文化的传播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这当是母语文化复兴的良善之策。(史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