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教育阶段开始寻找好苗子,并帮他们在政界、学界积攒人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各国已经意识到,如果本国政府中不储备一批真正的“中国通”的话,恐怕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不利。而从小学生时代便开始培养“中国通”,更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行动。
新加坡设奖储备中国通
《联合早报》近日报道称,新加坡政府设立“海外发展计划”,并意欲培养更多“中国通”公务员。报道称,10名荣获公共服务委员会(PSC)奖学金的优秀学子,可以选择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这标志着新加坡公务员队伍有规模地积累熟悉中国事务人才库的开始。
据悉,“海外发展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符合要求者在第一阶段于所属的部门总部工作;他们在第二阶段将被派往中国工作;第三阶段回到所属部门服务,整个过程历时一年。那些在一年后选择继续留在公共部门服务的人,将正式纳入公务员系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该计划能为新加坡积蓄有能力同中国打交道的官员。
近年来,新加坡和中国愈走愈近,并在中国进行大笔投资。很多新加坡企业都在中国各个城市发展。此外,新加坡积极和中国发展国防合作关系。从各个方面来讲,新加坡都需要能了解中国人的人才。
新加坡的崔晓雯是今年PSC中国奖学金的得主之一,3岁从上海移民到新加坡的她,选择到北大修读国际关系学。崔晓雯的父母都支持女儿的决定。她的父亲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那里求学时所建立的人脉,有助于女儿毕业后在政府的工作。
英三大高校联手打造
与新加坡相似,近年来英国也十分看重对“中国通”的培养。2007年7月,由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布里斯托大学,三大高校共同参与的全英高校中国研究中心(简称BICC)正式成立。这是英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校际中心。据悉,BICC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英国官方的支持。目前,BICC三所大学每年共招收6名英国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对他们进行两年的汉语强化教学,然后再过渡到博士阶段的研究。
牛津大学的一位专家说,BICC的目的一是提高在英国汉语教学工作的素质;二是特别为了研究生的培养,“因为英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中国研究的专家非常的少,本地人非常的少,为了培养下一代的中国专家,我们设计了一些新的硕士和博士”。此外,BICC会特别重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大卫·托宾是BICC的学生,他的本科和硕士读的是政治及国际关系专业。托宾认为,过去的15年,西方人越来越关注中国。他本人很久以前就开始对中国事物感兴趣,硕士论文就与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有关。BICC的主任彭柯说,找到合适的博士人选非常不容易,找到好苗子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
据悉,几大高校间联合开设专门的中国研究中心在英国还是首次,尤其是牛津、曼彻斯特以及布里斯托互相补充,这会使得对中国的研究非常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