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海归7年创业传奇:从放牛娃到“云计算先锋”(图)

2015年07月27日 09:3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赵淦森。(受访者
赵淦森。(受访者 供图)

  “虽然看起来像个学生,实际上我已是有点年资的教授了。”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赵淦森在不少座谈会的开场白。他谦称的“有点年资”,包括只花了3年时间从讲师成为正教授,在华南地区最先研发云计算科研成果,入选“坐拥”6位部长、20多名院士的中国大数据专委会,与张亚勤、李开复同时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他曾是母校中山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典礼观礼席上最年轻的老师……

  2008年,赵淦森回国时,“云计算”在国内还是个陌生词汇,每次推广这个“新鲜事物”,赵淦森常被迫“画大饼”描绘该领域未来的广阔前景;7年后,赵淦森和他的科研团队已成为华南地区影响力巨大的云计算先锋,科研成果不仅推动我国掌握战略新兴领域的核心技术,还吸引美国商务团“上门”取经,接到美IT巨头建立科研合作的橄榄枝。

  从被反对到结硕果 投身云计算跻身业界第一方阵

  2008年,当30岁的赵淦森从英国回到国内的时候,“云计算”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在华南地区,基础几乎为零,很少人和它打过交道。然而,赵淦森却清楚,这是科研前沿,也是自己未来主攻的方向。在中山大学任职两年后,赵淦森作为优秀人才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引进。当赵淦森决定组建团队全身心扎进云计算这个全新领域时,却激起了不少反对声音,比如“这玩意儿太虚了,搞几年也不一定出成果”。

  在埋头苦干的第3年,赵淦森迎来了“开花结果”。赵的团队回忆,最忙碌时赵淦森曾经连续两个星期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

  2013年,赵淦森帮助华南师范大学云计算的科研实现“从0到1”的转变,获得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方面在华南地区明显突出的科研优势和成绩,推动我国掌握部分战略新兴技术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项、广东第二届金博士奖。

  赵淦森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同行认同,获聘正教授时他只有33岁,是“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入选多个领域顶级的学术组织——与张亚勤(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原谷歌副总裁)等业界大拿同时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获邀担任近10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主席。

  也是从这一年起,赵淦森和他的团队陆续迎来丰收。与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汇丰银行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重点突破金融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的技术;美国IT巨头也闻讯寻来,伸出橄榄枝希望与其建立科研合作。

  如今,赵淦森带领团队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突破上屡战屡胜,跻身国内业界第一方阵。美国“棱镜”事件发生之时,赵淦森已研发出“用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的信息安全高新技术——用户将数据存在服务器会加密一次,传输时再加密一次,然而当用户使用这些经过两次加密的数据时却只需要一组密码即可打开。

  类似的科研成果提升了国内企业的自主技术水平:协助多家上市企业完成安全可控的云计算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提升,帮助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增强其G—CLOUD云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该系统后入选工信部优秀安全可控云计算解决方案,并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资助。

  他告诉笔者,华南师范大学云计算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已在建设中,和全球知名硬盘厂商西部数据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从讲笑话到心里话 应充分挖掘中国高校科研成果

  如今,“云计算”已成为人们挂在嘴上的“时髦词”,然而它究竟是一朵什么样的云,它将给当下和未来带来什么变化,很多人却说不清。

  自诩“华南地区公开讲云计算讲得最多”的赵淦森经常用比喻来说明问题。这个工科概念在他的描述中变得有趣、浪漫。

  “把数据比作钱。就像钱原先放在自己口袋,现在放在别人口袋,当下要解决的是怎样让这笔钱放在别人的口袋中,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花销或者存储。”

  “云就是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抬头就能看到它,只要你需要,它一定会在你身边。”

  ……

  然而,说起科研成果转化要面临的挑战时,赵淦森的“笔法”就没有这么浪漫了。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赴华南师范大学调研参加的座谈会上,赵淦森分享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笑话:“据说当年某个研究所要解聘一个员工。因为研究所太穷了,没有钱赔给员工,就让他去保险柜里随便拿几个专利来代替赔款。结果,那个员工靠着其中一个专利开发了一个化工产品,成为亿万富翁。”

  他说,硅谷靠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创新能力天下无敌。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但是没有充分挖掘。

  “我经常跟朋友说,我去海外留学拿了100多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觉得赚翻了。毕业后,学校告知我,我的博士研究成果卖出的价格是800万欧元。太亏了!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外对科研成果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动高校参与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更加深度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建设优秀的孵化器。”这是赵淦森真正想分享的心里话。

  “我用了3年左右完成了从没有职称到正教授的过程。一般这个过程需要15年—25年。我能快速发展,是因为我得到了很多让我去参与、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获得提升。”座谈会上,赵淦森以自己的成长为例谈道,“青年科研人员是创新创业的主力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强调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储备力量。如果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潜心攻关,他们都是有能力快速成长并承担起重要任务,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从放牛娃到“云先锋” 立志用科技构造更美好的社会

  校园媒体称赵淦森是从“放牛娃”进击到“男神学霸”的学术小巨人,而赵淦森也常转述妻子对自己的形容——“凤凰男”。

  高一时因为被同桌“刺激”,英语单词不熟练的赵淦森愣是把两册《新概念》里的96篇英文课文全部啃下来、一字不差;考托福除了听力,其他全部满分;“玩”够了物理考试满分,和同学变着花样“玩”如何考精准的分数,赌注是一个月的早餐。

  靠着勤奋,进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赵淦森,在4年后被保送攻读研究生,成为村里第一个研究生;远赴英国肯特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博士毕业后,赵淦森进入甲骨文公司欧洲研发中心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世界领先的数据库和云计算平台的研发。

  在赵淦森看来,这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这恰恰是成长的魅力所在。

  “我们从最草根的阶层一步步往上努力,我们的科研同样是从零起步。成长的路不容易,但是路在脚下,你走了也许就通了。希望大家坚持理想,刻苦地走下去。”

  掌握互联网前沿技术的赵淦森现在有了更远大的目标——用科技构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前不久,赵淦森利用网络发动30多名好心人为重度地中海贫血患儿捐血。接下来,他将邀请业界专家共同开展一系列特别的科技讲座,这些向企业家开放的高端讲座不收钱,企业只需出示两张捐血证就可换取10张入场券。

  边远地区也留下了赵淦森的足迹。去年,赵淦森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抽身,奔赴西藏,为当地科技干部和专家培训信息安全技术和最新的信息技术等。他告诉笔者,将带着新技术跑更多的偏僻地方。

  现在,赵淦森仍不时想起做出归国决定的那个场景。2008年,在泰晤士河边与外国同事共同观看中国卫星升空直播的赵淦森突然感到异常失落,“电视里的国人虽然和我一样黄皮肤、黑头发,但是卫星升空这件事却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能做的,只是看看电视新闻”。

  “那一刻,我特别想拉一个中国人一起欢呼;那一刻,我决定回国,用我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强国做点什么。”

  赵淦森回来了,做到了;未来,他将做得更多。(赵琦玉 连泽纯)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