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海归创业有热情还要接地气 需认清创业环境

2016年05月09日 10:2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三位创业者在海创空间内交流。
三位创业者在海创空间内交流。
一位海归在海创空间内做路演(董碧娟 摄)

  天空湛蓝,柳絮飘飘。

  露天平台上,几个大的遮阳伞优雅舒展。伞下,一群年轻人表情专注,讨论热烈。四周围栏上一簇簇五颜六色的小花探着头,“偷听”年轻人聊天。

  这一幕发生在北京海淀公园的一间咖啡厅内。从2016年4月26日起,这个咖啡厅有了一个新名号:海创空间。这个北京首个设在公园内的众创平台,由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和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共建,将成为扶持海归创业的又一大本营。

  在创业者群体中,海归总是显得很突出。他们视野开阔、能力全面,往往有着更高的创业成功率。而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新生代海归创业者们有着新的喜与忧。

  “经济时差”与中国优势

  海归能够比国内人更早看到一些趋势和商机。中国灵活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一些国家战略成为海归创业者的利好

  2014年,在加拿大生活了17年的海归胡坤成了一位“村里人”。

  他辞去高薪优渥的投资人工作,扎入中关村的北京创客空间,决心用科技改造家庭传统烹饪。经过充沛的市场调研和苦心研发,他们团队推出了一款厨房智能硬件——舒味智能烹饪棒。它采用真空低温烹饪技术,能够在任何大小容器内实现精准控温,针对不同食物选用不同温度,让食物以最健康美味的状态到达人们的舌尖。“这个项目已经获得了大疆无人机投资方——华登资本领投的1000万Pre-A轮融资。舒味还获得过2小时内募集超过200万元的众筹佳绩。”胡坤说。

  在国内外都创过业,还有丰富的海外并购和投资经历,这些背景让胡坤对留学生归国创业有着更纵深的理解。“留学生回国创业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经济时差’。他们能够比国内人更早看到一些趋势和商机,虽然这几年由于全球化发展,‘经济时差’在缩短,但他们仍然能借助前沿信息、用国际视野来预判趋势。”胡坤告诉记者。

  胡坤团队做智能硬件不是心血来潮。“智能硬件是中国少有的跟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行业,同时中国还有灵活的产业配套优势。”胡坤说,智能硬件在国外可以做10台左右的样机,也可以做5000台左右的样机,但从10台到5000台却很难找到人帮你做。而在国内,每个数量层次产品都能找到供应商,这种灵活性绝对是智能硬件创业的一大利好。

  胡坤认为,留学生群体在国外对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优先体验会让他们更好地洞察客户需求,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现在国内智能硬件领域有很多产品都是从无到有,用户对陌生产品一般很难提出要求,缺少信息反馈。而对于研发设计人员,可能很多人根本没有在完整环境下体验过相关产品,缺少改善产品的方向性。不少留学生群体因为长年在国外,对相关成熟产品有了多年体验,更容易去完善设计、捕捉需求。”胡坤说。

  朱冠英是位80后海归。她与合伙人联合创办了北京东方斯威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个“一带一路”上直接面向客户的贸易平台,仅用2年时间,就建立了涵盖7国市场的“一带一路”贸易以及跨境医疗生态圈,将大批中国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送出国门。发展如此迅速,除了他们出色的商业模式创新外,也得利于“天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风口,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境外市场国际化开放等,让我们获得了‘天时’。”朱冠英说。

  学会认清创业环境

  海归创业者推动项目接地气的能力相对欠缺,由于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容易走一些弯路

  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副秘书长丁伟明本身也是位海归创业者。他1988年回国,1992年创业。在联盟任职期间,他接触了很多新生代海归,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接地气”的问题。

  “我们以前出国读书三五年,回国后感觉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最近10年大不一样,可以说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人的思想观念、技术发展等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海归可能中学开始就在国外,他们回国后,思想认识跟社会有些脱节,一些想法很天真,办事方法也简单直接,在中国,要创业必须得让项目接地气。海归创业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胡坤说:“多年在外的留学生大多都会有一种信用惯性。因为国外社会的信用成本很高,很少有违约的事情发生,然而在国内违约却时有发生。从国外归来的创业者很容易轻信合作者、供应商,也不太懂得用多元手段去规避违约。”

  “我高中就到国外了。一些从大学就开始接触创业的本土大学生可能会比我们走得更顺利。我们因为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走一些弯路。”朱冠英说。

  胡坤坦言,在国外创业相对简单,创业者只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部分就可以,其他业务比如财务、人力、销售等都可以借助外包。而在国内,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外包服务平台,但服务质量相对有限。创业者往往需要“面面俱到”,擅长的、不擅长的都得做,分散了原本可以投入到创新上的精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出现,这对所有创业者都是有利的。”胡坤说。

  丁伟明说,在海归创业者中,有一部分属于技术型的创业者。他们相比做商业模式的创业者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创业单靠某项技术是不行的,要依靠多项技术、资源的整合。“对这类技术型创业者,我们会帮他们介绍团队、熟悉市场的人,尽量争取帮他们多接地气。”丁伟明说。

  胡坤以亲身经历告诫起步中的留学生创业者们:可以在早期多跟资深的本土人士或者有丰富经验的留学生创业者交流,请他们把关一些项目和环节,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

  扶持平台加速搭建

  我国有279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服务留学人员创业的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秘书长郎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海创空间”将会打造成为风光秀美、环境舒适,集培训、交流、孵化于一体,宜业宜游的海归聚合平台。同时,发挥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资源布局与服务体系的作用,打造示范基地,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成熟模式,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构建生态环境与科技创业完美融合的“海创空间”网络。

  其实,海创空间只是我国庞大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最新缩影。据统计,全国各地挂牌并实际运营的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为279家。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园区数量位列全国前五,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量的65.2%。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7万家。

  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成立于2008年10月,是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共同支持下,由致力于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的创业园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共同发起,以自愿方式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目前成员单位超过100家。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已经形成了行业评价与评选表彰、资源集聚与联盟孵化、创业投资与企业促进、品牌活动与行业交流、战略研究与宣传企划等几大服务体系。

  朱冠英说:“作为留学生,我们特别希望有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这样的大家长似的组织存在。希望这些机构能多从创业者角度出发,多组织一些推动资源整合的活动。”“我希望留学生创业联盟等机构能更多地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让成功的留学生创业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路径。这是很实在的一项帮助。”胡坤建议。

  郎靖介绍,“海创空间”建立后,将通过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项目路演、文体活动等,解读政策、传授技巧、分享经验。同时,为支持空间发展,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还发起举办“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实施“海创之星”计划,发现和选拔精品海归项目,从“培育、成长、腾飞”三个层级为企业发展各阶段提供长效服务;搭建“海创邦”平台,开办“海创训练营”,建立完整服务链条和创业生态。

  虽然外部的扶持体系日益完善,胡坤还是希望创业者内部可以多做“合并同类项”。“如果大家都分别拿不同投资人的钱,做同样的事情,我觉得是一种多方面的资源浪费。大家可以多多联合,各取所长,而且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要敢闯全球的大市场。”(董碧娟)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