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日均46件发明专利获授权 6年吸引海归人才6万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园、宋毅报道: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同比增长40.84%,平均一天就有4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4.05%,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专利成绩单足见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创新能力。
政府引导培育创新土壤
今年春晚,优必选机器人成了举国追捧的明星——它就来自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深圳南山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海普瑞、迈瑞等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均诞生于南山。南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强说,南山区目前有46家孵化器,在孵企业2860家,出孵企业近3000家。
深圳不吝于培育像南山这样“肥沃”的创新土壤。深圳制定有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6年,深圳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
六年吸引海归人才6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刘自鸿有个奇思妙想,让显示器随意弯折。2012年,跨国布局的“柔宇科技”在硅谷和深圳同步创立,柔宇研发出创造世界纪录的新型超薄彩色柔性显示屏。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了柔宇科技,对最新成果给予肯定。
为招才引智,2010年起深圳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近6万人。未来深圳市级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深化及拓展“孔雀计划”。
从2009年起,深圳每年投入35亿元,鼓励互联网、生物、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4年起,深圳每年又拨付15亿元,发展生命健康、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五大未来产业。截至目前,深圳通过5000万元的贴息和补偿资金,撬动了23亿元银行资金。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深圳建设了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1283家。此外,深圳还加大创新奖励力度,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的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深圳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设立100亿元市级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