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大咖谈“双创”:让中国从创业大国变创业强国

2016年06月30日 11:04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海归创业领袖峰会上刮起头脑风暴。本报记者王华
海归创业领袖峰会上刮起头脑风暴。本报记者王华 摄

  海归创业路在何方?海归创新创业力量如何引导?创新创业如何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昨日,2016中国海创周海归创业领袖峰会上,多位大咖对创新创业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海归创业要寻找与民营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王辉耀(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中国参与全球化分为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货物流动为主;第二个浪潮是国际金融,即资本的流动;第三个浪潮就是人才浪潮,以人才流动为主。目前,中国海归群体数量全球第一,2015年归国人员创历史新高,中国的人才流动开始迎头赶上。

  从调查分析来看,回归的留学人员涉及自然科学、工科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自然科学和工科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海归都认为出国留学物有所值,收获的主要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眼界的开拓等。目前,创业型海归开始引领新潮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80%为海归创业。那么,创业型海归最看重什么?调查显示,人脉关系成为影响海归选择回国创业地点最重要因素。目前看来,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和创新领域。同时,海归创业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包括线上线下、平台与资金同步等。目前,哑铃创业模式日益受到欢迎,就是海内外建立资源互补的模式。未来,海归创业应更多关注如何与民企携手,因为我国的民营企业拥有大量的资金,但是缺少项目,而海归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如何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值得思考的。

  整体来说,海归回国创业存在市场大、技术资源、政府资源都比较丰富等优势,但是,融资难、配套不足等问题也一定程度影响海归创业成功率。调查发现,海归目前最需要的是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等方面的扶持。

  我国的国际人才政策一直在全球领先,今年在政策上又有了最新突破。主要表现在,加快落实了减政放权,促使人才管理“市场化、社会化”,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诚信体系”,而不再一味靠各种工程完成人才评价;同时,降低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门槛;努力吸引、留住外国留学生;破除人才流动的壁垒,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未来,我们应该逐渐适应留学低龄化趋势,吸引海外青年海归来海创周,来大连创业。目前,我们的政策大部分针对硕士、博士等,未来应该将青年留学人员纳入人才政策视野;进一步放开留学回国人员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工作的限制,可以通过聘用制解决初期融合问题,扩大海外人才申请绿卡资格的范围,推荐海外留学人员去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拓宽留学人员国内参政议政渠道。发挥海鸥人才作用,所谓海鸥人才即不能长期回国人员,进而制定资深海归人才政策,致力吸引高端人才。

  海归创业需要改变自身不够接地气的问题

  杨宁(中国青年天使会创始会长 著名天使投资人)

  作为一名回归较早的海归创业人员,我当时有过被当做奇葩的经历。因为,十几年前留学人员回来,基本还是愿意进入体制内或者500强企业,留学回来创业被认为不务正业,当时的创业环境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当时海归创业也占尽了各种资源优势,我们相对于本土创业者有更多的融资资源,优势确实很大。

  目前情况完全不同了,现在创业成为一种浪潮。海归在创业方面与本土创业者相比,可以说节节败退。因为,资本中心已经从国外转移到中国,很多国外团队开始到中国来融资。海归的一些优势反而并不明显了。这就要求海归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海归需要改变自身不够接地气的问题,主要是加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海归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首先是视野,创业最终拼的是格局,而大格局来自于大视野;其次是创新能力,将对于创新的理解坚持下去,最终海归需要提高自己的勤奋度,与国内创业者一样勤奋,充满激情。

  中国的资本和创业环境日益成熟,海归创业依然有很大的优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经过短暂的不适之后,海归创业的机会将会爆发式增长,需要海归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从创业大国变为创业强国。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创业规模大,但是还不能说强,还需要提高创业项目的质量和创业的成功几率。

  东北转型需要借助国际平台加速完成

  张建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室主任)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处于低迷阶段,复苏非常乏力,尤其是英国与欧盟“离婚”的蝴蝶效应正在发酵,增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与波动性。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达到30%,但是全国经济依然感到压力巨大,东北经济尤其如此。其实,不仅是东北地区,所有传统产业占比比较大的区域普遍存在发展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曾经有美国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左右硬着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也无法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从负债、房地产调控等方面来看,宏观调控完全有能力把控中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看,中国民间资本投资需求表现乏力,其实民间资本并不差资金,而是投资环境不够好,大家投资热情乏力,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改变投资环境;中国消费需求非常强劲,但是很遗憾中国的消费需求并没有给中国消费市场作出贡献,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虽然是最大的生产国,但是产品质量和美誉度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此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希望通过供给侧改革,让中国制造的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需要改变整个服务体系,以保险业为例,很多居民到国外去买保险服务,这就需要服务体系的改革,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上中产阶级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同时,中国每年吸引大量外资,这部分外资65%进入服务业,其余很多进入高端制造业。总体来说,我国未来需要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发展问题。

  东北经济的困局很大一部分是东北地区大量人才的流失,不仅是高端人才流失,一般的人才也存在这种流失现象。东北不缺工业基础、资源与人才资源,那么为什么出现困境?东北市场失去吸引力的原因在哪?我认为,首先,需要调整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实施“小政府大社会”,浙江省与深圳市的政府模式都很值得借鉴,深圳政府命名自己为“市民之家”,这种服务市民亲近市民的理念让这座城市成为了创新创业引领的城市,政府需要更尊重企业家精神,让市场发挥更多作用;其次,民营企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改变国有企业独大的局面,需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东北需要从以能源化工为重的结构转变为以新型经济,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现在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也体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最后,需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回流,不仅国内人才也包括海外人员,这就需要要让人才看到所有配套的成熟,需要教育、医疗都不成为难题。此外,东北的转型升级靠自己关起门来是做不了的,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完成,需要在一带一路平台上完成的,加速将自己的产能与产品转移消化出去,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加速自身转型发展。(本报记者刘湘竹)

【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