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浙江青田侨商“接力”返乡 深耕“侨”字谋发展

2016年08月12日 17: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网丽水8月12日电(记者 奚金燕 见习记者 李倩倩)一个“侨”字背后,有着多少荣辱辛酸,一个“商”字之下,又有着多少艰辛付出。曾经因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到异国谋生的浙江青田侨商,如今,又一次收拾行囊,举家搬迁,只不过这一次的目的地却是梦里久违的故乡——浙江青田。

  青田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西临丽水,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有33万华侨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田侨商返乡创业,利用好身上的“侨”字,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家乡建设。

  异国拼搏 难忘故乡明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3万青田华侨如星星般,散落在世界各地,为了前途,为了家庭,羁旅异国。

  “那个时候每天都想祖国、想家。”今年41岁的青田县西洋海岸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雄想起当初在意大利打拼的日子,一阵唏嘘。

  1997年,22岁的徐伟雄受身边人的影响,赶着出国的浪潮,独身一人离开青田,到意大利“拼前途”。

  “当时什么都不懂,语言还不通。”徐伟雄告诉记者,初到意大利的他,为了吃饱饭,只能在当地的一家餐馆里打杂,“洗碗、切菜、打扫,什么都做”,这一做,就是4年。

  4年后,对于餐馆运营有一定了解的徐伟雄离开了“老东家”,自己开起了餐馆。“当时生意还不错,开了两年也有了些积蓄。”但一心想闯出一番天地的徐伟雄并不满足于眼前,他瞄准意大利的服装市场,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意大利服装本身就很出名,办服装加工厂肯定有市场。”

  徐伟雄的眼光并没有出错,十几年的时间,他办起了厂房,开起了公司,还组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但是,事业的成功,家庭的美满却始终填补不了徐伟雄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外面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2005年,徐伟雄与人合作,在武汉做起了葡萄酒生意,试水中国市场。2014年,徐伟雄举家回到青田,在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经营葡萄酒生意。

  “现在生意还不错,国内的葡萄酒市场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徐伟雄表示,多年的异国经历让自己在产品的进口渠道方面更具优势,国际间日益加强的贸易往来也为自己生意的发展带来便利,“对于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回归家园 挑战面前抓住机遇

  “当初回国真是选对了!”青田宏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老板娘王玉翠看着自家百货店里络绎不绝的顾客,心里一阵感叹。

  1995年,王玉翠嫁给了早年就去德国打拼的青田侨商郑彬。婚后,两口子一起到德国做起了百货生意。

  “那时候中国产品便宜,主打的就是价格仗。”王玉翠告诉记者,当时自家百货店里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中国产品,因为价格优惠,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可是光有价格,没有质量,顾客的“心”是留不长久的。“幸好祖国发展快,产品的质量也跟上了。”就这样,夫妻俩的百货店生意越来越好,王玉翠回国进货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我一年要回来好几趟,每次回来都感觉家乡又变了。”王玉翠告诉记者,每次的“小别再会”都让自己深切体会到家乡的变化,城市美了,楼房高了,道路宽了,老百姓兜里的钱包也鼓了。

  看着国内一座座购物商城拔地而起,一家家商店开门盈利,王玉翠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我可以在德国卖中国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在中国卖德国产品呢?”

  打定主意的她,不顾丈夫反对,在今年2月份,毅然回到家乡青田,在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开起了自己的百货店,专卖德国产品。

  一开始,因为对国内市场不熟悉,王玉翠的心里也直打鼓,“就担心到时候做不好。”幸运的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王玉翠渐渐摸索出了一条路子,“贸易,只有做真才能做好,要用最真诚的心、最好的商品、最优惠的价格来吸引、留住顾客。”

  “没想到现在国内的市场这么大。”看着王玉翠国内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曾经持反对态度的郑彬也开始往返在德国与青田之间,照料起国内的生意。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王玉翠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老百姓的购买力也大幅度提高,未来的市场也将更加广阔。同时,王玉翠也期待,那些对国内市场依旧持观望态度的侨商能抓住此次发展的机遇,“多回国看看听听,尝尝自己国内的蛋糕。”

  文化传承 侨商回归捧起昔日饭碗

  夏日炎炎,青田县方山乡,成片的水稻在风中如同碧绿色的波浪,不停地翻滚。水稻田里畅快悠闲的鱼儿,摇头摆尾,在山水田园间绘出一幅动态美景图。

  “这是我们青田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浙江方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岳品告诉记者,在这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里,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类则为水稻松土除虫,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的循环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在许多国家中都有,但是中国的稻田养鱼历史却是最为悠久的。”金岳品告诉记者,在他的儿时记忆里,一条肥硕的田鱼,一香喷喷的米饭是方山老百姓饭桌上的“标配”。

  1979年,16岁的金岳品离开了方山乡,去到法国,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十多年间,金岳品从厨房帮工,摇身一变成为了饭店老板,渐渐地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可是,尝遍天下菜肴的他,心里最挂念的还是儿时那一碗鲜美的田鱼汤。

  2007年,送父亲回国的金岳品本想一饱口福,满足下自己多年的念想,却不曾想,昔日里碧绿的稻田、畅快的鱼儿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片望不见边的杂草,长满山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轻人出去了大多就不再回来了。”金岳品很痛心,也就在那一刻,他的心底埋下回国发展的种子。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理解我,以为我疯了。”金岳品回忆起当初家人的反对,笑着摇了摇头。

  可是金岳品不愿放弃自己记忆中的美好,曾经的异国创业经历,也给了他再一次出发的信心。

  为了更好地掌握稻田养鱼的技术,金岳品特意到上海海洋大学专门学习如何培育孵化鱼苗,“整整183天都跟在专家的屁股后面转。”

  学成归来的金岳品,也成了稻田养鱼的专家。2010年,金岳品与几位农户一起成立了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试验稻田养鱼。一年之后,他从村民手中承包了50亩稻田,建立起田鱼育苗基地和稻田养鱼基地,并发动周边的农民一起投入到稻田养鱼的事业中。

  在金岳品的努力下,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方源田鱼干”、“稻鱼共生”、“二都方山生态米”等商标,渐渐打出了名气。

  “我们不愁销路,稻米往往还没收割就被预订完了。”金岳品告诉记者,一路走来,投身稻田养鱼的农民们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稻田养鱼模式的成功,也让金岳品开始思考,要如何让更多的中国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呢?

  “主要还得靠政府‘搭台’,老百姓才能‘唱戏’。”在金岳品看来,只有让政府发挥好主导的作用,搭建起贸易沟通的桥梁,才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隐藏在传统农业背后的巨大利益。

  金岳品认为,如今,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加强,正是一个“搭台唱戏”的好时机,“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产品的好,要让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青田侨商的回归也渐渐地带动了散落在国内各地“青商”的回流。据了解,近年来,青田大力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和“青商回归工程”,累计引进浙商回归项目74个,实现合同利用资金185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54.17亿元人民币。

  浙东南,瓯江畔,曾经空旷无人的小城青田,如今正集聚各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书写崛起的篇章。(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