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赤子之心报效祖国

2016年10月09日 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字号:
/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赤子之心报效祖国

  作者 付强

  耳不聋、眼不花,谈吐清晰、坐姿硬朗……如果不是了解过郑哲敏的资料,记者绝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刚过完92岁生日。

  “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力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汇集诸多荣誉于一身,郑哲敏为人处世却处处透着谦虚低调。“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承担一些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迹。”

  1952年,结束美国留学生涯的郑哲敏着手准备回国。在他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归国报效,从没有过其他想法”。

  但由于时局影响,郑哲敏的归国计划迟迟无法成行。

  “美国一方面以留学生离境有悖政策为由,没收了我的护照,另一方面承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支持我们这些博士搞科研”,然而这些并不能动摇一位赤子的报国心,郑哲敏始终记得老师钱学森嘱咐他的话,“一切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针对留学生离境的政策有所松动,郑哲敏抓住机会,辗转瑞士、日本和香港等地,历时4个多月,终于回到祖国。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百业待兴,其中包括刚刚创建的航天事业。由于设备落后,中国尚无法自主生产导弹的一些关键零部件,于是航天部门把攻关任务委托给了郑哲敏。

  “能不能利用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把需要的零件‘炸’出来呢?”长期从事力学研究的郑哲敏很快提出了“爆炸成形”的大胆假设,并率领团队进行严谨的理论论证。

  用郑哲敏的话来说,当时的情况是“两有两无”——有能力、有决心,没设备、没数据。缺少先进设备,郑哲敏就和团队成员自制“土装备”,冒着安全性较低和故障率较高的风险,一点一点搭建原型。没有数据,郑哲敏就采用“笨办法”,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一次次反复验算。

  1960年,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空地上,第一次爆炸成形试验取得成功,一块钢板被炸成小碗的形状。当时,钱学森举着小碗激动地表示,“别看它现在很小,将来一定能起到大作用”。钱学森还将这门研究爆炸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新兴专业命名为“爆炸力学”,由郑哲敏任学科带头人。

  此后,郑哲敏和团队不负重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形模型律及成形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配合其他部门,顺利制造出高精度导弹零部件,解决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难题。60年代中期,郑哲敏又与国外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作出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郑哲敏响应国家号召,将他在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为国家解决了瓦斯生产爆炸、港口建设中海淤软基处理等一批实际问题。

  凭借在爆炸力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郑哲敏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并于2012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9月30日,由于科研成果应用对北京市社会发展起到突出作用,郑哲敏获颁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

  作为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郑哲敏几乎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力学事业。如今已到鲐背之年的他,仍不时到中科院上班,在家也经常上网查看英文资料。

  “国家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在政策、资源等方面营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现在是中国科研发展最好的时代”,郑哲敏表示,“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