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海归化学博士玩摄影 与科学结合要走出摄影新路

2016年10月28日 11:00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对于普通人而言,艺术家工作室的样貌以及艺术家的工作状态,相对显得有些神秘。10月23日下午,成都摄影家张晋打开自己的工作室,迎来12位好奇的来宾。作为海归化学博士转行而来的年轻摄影家,张晋曾以作品《又一季》摘下颇有名气的“三影堂摄影奖”,近年又开始探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可能。身份和创作都很多元的张晋,工作室里究竟有什么玄机?

张晋工作室用来养花的量筒。
张晋工作室用来养花的量筒。

  “手作”工作室,到处是科学元素

  走进张晋的工作室,空间豁然开朗。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客厅”位置摆放着巨大的工作台和数十把座椅。“餐厅”则布置成办公区域,数码、电子设备以及图书、CD等都集中在这里。“厨房”“卧室”等,则变成了暗房、陈列室、杂物间等。“创作、阅读、沟通展览事宜等都在工作室里完成。”张晋说。

  张晋的大学履历很单纯:中国科技大学学士、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化学博士,研究对象是手机电池。28岁之前,张晋连相机都没摸过,他的业余爱好是文学。“直到有个朋友说,纽约当代艺术这么发达,不做点相关的事情可惜了,我才开始接触比较容易上手的摄影。”

  尽管博士毕业后便成为职业摄影师,张晋工作室的布置依然充满着科学元素。桌上的水生植物,大都养在量筒、锥形瓶等化学仪器中;墙边靠着巨大的中药柜,“藿香”“紫苏叶”“姜黄”“滑石”等药名历历在目,既方便收纳又兼具装饰功能;陈列室的地面上,则堆放着柴油发动机零件。“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学会了修柴油机。”今年8月,张晋参加了一个艺术项目,在长江边拾到这个柴油机,带回成都打算以此完成作品。

  喜欢“动手”的张晋,还将运输作品的木箱保留下来,做成极具个性的书架和CD架,表面的各种展览、运输签章都维持原样。每隔一两个月,他还要把陈列室中的物品调整次序,以此训练自己组织作品与展览的能力。

  “取经”老本行,曝光时间达半年

  带领来宾里里外外走了一遭,张晋来到客厅中的工作台旁,小心翼翼地捧出几盒“宝贝”。这正是他目前进行的创作项目。

  从2009年到2013年,张晋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拍摄完成系列作品《又一季》,他也因此声名鹊起。不过张晋坦言,这种“在路上”的创作方式,“很刺激也很焦虑”。“受的苦越多,并不意味着作品就越好。而且就算再好,能达到罗伯特·弗兰克、森山大道的高度么?”

  “我觉得应该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摄影,而不是拍完之后在手机、相机里选出最好的那张。等待时机按下快门,这是一种摄影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张晋迫切希望摆脱以往的摄影语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此时,他的目光又转向自己的老本行。

  张晋打开方形纸盒,几十张大小不一的蓝色底片,呈现着各种不同形状的影像,均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的方式形成。张晋拿着几张密布着细线的底片介绍,它们有的使用传统的墨斗弹出,有的是水滴向下流动形成。“水滴的密度不同,流速不同,形成的形状就不同。”

  还有一张蓝色底片,从创作开始已历时4个多月。张晋将磷酸溶液与三聚氰胺溶液先后滴在底片上,二者在数月时间里缓慢发生化学反应,模拟人体结石生成的过程,在底片上留下不同形状的结晶。“相机用百分之一秒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完成曝光,我现在却希望慢下来,将‘曝光时间’延长到几个月甚至半年,同时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图像。”张晋觉得,应该用“玩”的态度看待摄影,“不断试错,直到出现最佳状态”。(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文/图)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