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锡伯族海归创办公司 用服饰讲述古老民族传奇

2016年11月04日 13:4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冬兰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锡伯族特色饰品。
    冬兰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锡伯族特色饰品。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锡伯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因靖远寺、图公祠、乌孙古墓、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成为有名的丝路口岸边境旅游地之一。

  男耕女织是锡伯族的传统生活写照,这里的妇女擅长刺绣。正是这些锡伯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将山河、树木、花卉等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的服饰里,锡伯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时尚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精美的锡伯绣犹若深谷幽兰鲜为人知,极具历史色彩的锡伯族文化已渐行渐远。”毕业于中南大学的“80后”女大学生冬兰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她在日本工作时,每当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膜拜神情,她就会有种莫名的焦虑。

  “在日本我始终找不到归属感,一直想为家乡做些事情。”后来,冬兰放弃国外生活,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新疆兰派服饰有限公司,将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融合,用服饰讲述锡伯族独有的民族文化。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依齐牛录乡就是冬兰的家乡。自小生活在锡伯族文化中,民族情结一直伴随着冬兰成长。来到冬兰的公司展厅,丝巾、披肩、休闲麻衣、锡伯婚礼服等产品琳琅满目,或端庄,或清雅,或时尚,令人大饱眼福的同时领略了锡伯绣的精美。

  冬兰告诉记者,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合适的载体。目前,锡伯手工绣短时间内并不能创造出很高的价值,还会面临发展的尴尬。为了传承这一民族文化技艺,让手艺人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冬兰尝试定制服装品牌“锡伯绣”。在她看来,单纯的传统民族服饰很难让市场接受。“只有把刺绣工艺以及传统图案的优势延续到服装上来,让传统重新流行,才能走出市场新路子。”

  民族图腾是一个民族信仰的体现。在锡伯族文化的长河中,奔跑着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它就是锡伯族人民崇拜的图腾“瑞兽”。冬兰自豪地向记者诠释着她的注册商标“锡伯绣”:“被图腾环绕着商标,寓意着锡伯绣永受锡伯瑞兽庇佑!”

  冬兰随手拿起一个色彩鲜艳的小饰品,这是锡伯族特有的荷包,也称“香袋”。据她讲述,这是锡伯少女精心绣制赠给意中人的定情信物,它倾注了少女纯洁的恋情,隐喻着绣女对郎君的嘱托和期冀。

  如今,冬兰的公司逐步形成集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自主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大型综合民族文化产业中心。每件服饰都秉承“时尚与原创”的设计理念,以民族原创设计结合国际流行元素,以时尚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的多元化产品定位,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载体。

  冬兰的“锡伯绣”系列产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甚至远销澳大利亚。前不久,在北京的锡伯族文化展销会上,她的“锡伯绣”成为官方指定用品。在一次内地展销会上,冬兰只带了两条“锡伯绣”围巾,其中一条被一位顾客以1500元的价格买走。当冬兰问这位顾客价格是否贵时,这位顾客说:“不贵!因为这条围巾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面料、刺绣工艺无与伦比。”

  虽然创业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冬兰创业的路还要走很远。“不知不觉挑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我不后悔,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优秀的锡伯民族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锡伯人用智慧就“西迁精神”

  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万余人聚居,至今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几百年来,勤劳质朴的锡伯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着丝路上的传奇,更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西迁精神”。

  西迁,创造了锡伯族空前绝后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文化大迁徙、文化大交流。西迁,使世代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远离故乡万里迁徙,异域远居。西迁,历史性地保存了民族的个性和特质,保留了锡伯民族的文化。历代锡伯人用智慧讲述了一段丝路传奇。

  冬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这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正是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冬兰,让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共舞。(党柏峰 王江平 杨睿)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