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成都海归创办木作工作室 用工匠精神守护创客梦想

2016年11月14日 13:41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从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组成的工作室,到占地近千平方米、各种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的成都首个“木作硬创空间”,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园不仅为成都木作爱好者们提供创意转化的平台,同时还具备“孵化”功能,不少好的点子和设计在这里萌芽和成长着。工匠精神与创客思维在木作花园相碰撞,而一群有着海归经历的年轻人,则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呵护着自己的梦想。

兰岸
兰岸

  嘉宾

  兰岸,生于成都,建筑师、设计师,2008年赴美国留学,2014年回国,现任木作花园CEO。

  手记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相比于他宠幸宦官魏忠贤,任用阉党,将朝政处理得一塌糊涂的执政能力,他在木艺上的造诣反而更值得一提。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木匠,除了鲁班大概就属朱由校了。他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样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砚床、梳匣等精巧木器。据传他甚至造过一座微缩小宫殿,四尺来高,玲珑巧妙,鬼斧神工。这位皇帝木匠对自己的作品可谓高标准严要求到了一个极致,制成一件作品后,满意的会反复赏玩,自得其乐;不满意的,会扔了重做,非常讲究,绝不将就。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手执天下大权的皇帝为什么会沉迷于木工。他的异母弟弟、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的一句话或可为注解,“亦一时精神之所寄也。”这句话不仅点出朱由校所经历的家国辛酸,也点出了木艺的另一个精神功能,那就是能让人在精雕细琢、亲力亲为中得到休息、满足和快乐。

  这也不难解释近段时间,木作工坊在成都遍地开花的原因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够进入一种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状态,对都市人来说不仅体会不到累,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正如《诗经》所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当一块寻常的木头在手中变成精致高雅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确实是无法言喻的。

  在成都诸多木艺手工坊中,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园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与大家印象中传统木艺手工坊的凌乱和不拘小节不同的是,木作花园有着极为考究的设计和雅致的陈设,此外还有足够宽阔的创作空间以及先进的现代化设备。

  它的创办者是一群喜爱木艺的年轻人,不少人还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谈到对木作花园的定位,CEO兰岸说,“我们为这里赋予了一个‘硬创空间’的定义,这也是我们与其他木艺手工坊最大的区别。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教人们怎样近距离接触木艺,更重要的是它所具备的‘孵化’功能,通过技术、设备等支持,来为更多更好的创意提供萌芽的土壤。”

  对话

  用木作打通创意与技术的链接

  绝非小众,不怕遇冷

  记者(以下简称记):创办木作花园,是纯兴趣还是其他考虑?

  兰岸(以下简称兰):其实很多事情起初,都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起点的。我2008年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国外的教育模式与国内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更注重培养人的动手能力,大学里都配备有很完善的工作区,让学生在里面实地操作。留学6年里,因为做建筑模型的缘故,我动手做了很多木制品,比如简单木结构的房子、乐器等。慢慢地我对木艺有了很浓的兴趣。

  2014年前后我回国在一家很有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作为一名设计师和建筑师,光会画图和在电脑上做设计是绝对不够的。往往很多设计师在电脑上做出来的图和模型,在落地的过程中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过于理想化,导致实用性不足,要么设计出来的东西成本过高难以使用。纸面设计与现实操作的脱节,催生了我创办一个能让创意落地的工作室的想法。

  记:一个人要撑起这么大个摊子还是有难度哦?

  兰:那当然,木作花园是我和同伴们心血的结晶,大家都在这里投入了许多的热情、灵感和汗水。说起和他们一起创办木作花园的过程,还真是个很“神奇”的过程。

  起初是因为我要搬家,可能因为自己是设计师的原因,我觉得市场上卖的家具很难满足要求,就自己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具,要找人帮我做。找人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成都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有从事设计的,也有从事家具生产的。就这样在交流和碰撞中,大家认为可以自己搞一个手工木作工厂,然后就着手将这个想法落了地。

  最开始的时候想法还不是太成熟,主要是这个小圈子的人来做。我们不断探索,创意越来越多,大家逐渐意识到可以把木艺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不仅是小圈子,更应该把这个平台推向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进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木作花园。

  记:选择木艺这样小众的项目创业,不怕遇冷哇?

  兰:我觉得该先纠正你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木艺绝不是一个小众的项目,相反,它是一个非常有群众基础的项目。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接触过一些手工活动,比如折纸飞机、用橡皮泥捏小动物什么的,从本质上来说,木艺和这些手工活动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别,都是手与脑结合操作,都是将创意落地的过程,最终都是获得自己想象中的东西。

  当然,木艺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它看起来被局限在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空间里,显得有些生人勿近,但当我们提供一个直通木艺内部的渠道和平台后,就完全消除了普通人与木艺之间横着的障碍,这个看似专业的壁垒完全被打通了。你在木作花园里做一个木艺制品,和折纸、玩橡皮泥已没有太大差异了,当然就能够有很多的受众了。所以对你说的遇冷,一开始我就没担心过。

充满创意的木蜻蜓
充满创意的木蜻蜓

  一种典型的“生活美学”

  记:创办至今一年多里,到底哪些人来做木艺呢?

  兰:我们现在每周有几百人的人流量,大致可分为两大群体,三个年龄段。两大群体之一,是没有任何基础,但喜欢手工的年轻人,以女性居多。他们最开始就从简单的勺子、筷子之类开始做,慢慢的有些人在这方面显得比较喜爱和有天分,就会做一些更复杂的制品,比如木马、木偶之类。第二大群体就是一些非常专业的设计师,他们做的自然就是那种复杂和创意的制品,他们更注重的不是作品如何,而是创意和灵感的落地。

  三个年龄段,一是3-10岁的小孩,主要是跟随父母一起来,从看开始,慢慢也动手做。二是20-40岁的青壮年,这部分是主要的群体。第三个年龄段是50岁以上,这些人大多是高端玩家,有着极高的技术和经验,有时候往往还会让我们学到很多难得的知识和技术。

  记:从初学者到做出一件像样的作品,需要多长时间?

  兰:这当然要看作品的难易程度了,如果是筷子、勺子之类的简单制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做成,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那就是按月算了。

  记:这些人做木艺,还是因为能从中收获快乐。

  兰:肯定的,能够让人花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肯定这件事情有着极高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的来源是什么?当然是能够从中获取其他地方获取不到的快乐。

  木艺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生活美学”,不同生活态度的人,能够从中收获不同的快乐。比如说我自己,我在木艺中收获的快乐就是实现自己想法的过程,看着一块普通的木头,在自己手中变成了体现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作品,并且得到认同,我就觉得很愉快。我一位朋友,他认为木艺的乐趣在于全身心地放松,在全神贯注中忘记生活中所有的烦恼与琐碎。还有人崇尚简单自然,当剔除掉多余的木块,刨去多余的木屑后,美好的物件就能呈现出来。

  有人曾说,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使自己快乐。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木艺制作其实也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过程。

  木作花园的工匠与创客

  记:木作花园和其他木艺手工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兰:我认为是专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我们的人员专业,成都大多数木艺手工坊都是由爱好者创立的,他们的专业性、技术性、创造性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而木作花园的创立者基本都是专业人士,有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木制品生产者,这些专业人员非常有工匠精神,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所以我认为木作花园的起点是比较高的。

  第二是我们器材专业,在这个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我们有CNC雕刻机、金属加工机等等非常专业的设备,可以说全成都还没有看到有我们器材这么完善和专业的木艺手工坊。

  第三是我们模式专业。木作花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木艺手工坊,它同时还是一个孵化平台。因为有了前面两个专业的基础,所以这里经常会诞生很多很好的创意和作品,对这些创意和作品,我们会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让它们更好地完成从0到1的这个过程。

  记:当工匠精神碰撞上创客思维,它们会激起怎样的火花?

  兰: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创业,也有一大批人投身双创的浪潮,但我发现创业者群体中存在很浮躁的情绪。很多人都想着赚快钱,琢磨怎么降低投资,怎么让资金快速回笼,而对产品的品质、企业的文化却相当忽视。能做60分不做80分,能做80分不做100分,这样一来,大家不是比谁做得更好,而是比谁做得更差,那后果只有一个,就是集体出局。

  事实上这么多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对精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身处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与发展,就不应该那么浮躁,急功近利,而是应该切实打磨和提升自我的品质。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不是怎样做到60分,而是如何从99分做到99.99分,只有做到最好,才永远不会被淘汰,所以,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确实是极有深意的。

  木作花园中,工匠精神可谓贯穿其中。从小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好些,再好些,即使是初学者做个最简单的勺子,也会精益求精,反复雕琢,不管结果如何,对他们自己的水平来说已做到了99.99分。往大了说,我们也期望整个企业能够在同类中做到最好,所以才会大手笔购置完善的专业设备,才会在空间陈设上精致到细节,才会对自己的技术不断精益求精……而所做的这一切,在我看来就是工匠精神与创客思维在木作花园碰撞出的火花。

  在成都创业的吸引力

  记:你和团队中的许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什么会回成都创业?

  兰:故土难舍是第一个原因,团队中许多人也与我有着相似的情况。作为资格的成都人,我希望学有所成后,能回到家乡做一些事。当然对于我们这种有较长留学经历的人来说,这并非是主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成都这座城市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及适合创业的土壤。成都的头衔很多,什么最宜居城市、休闲之都、最具包容力城市等等,这些头衔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成都能够吸引人,能够留住人。创业最大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才,只有人才的基础达到一个量值,才能产生成功最基础的部分。特别是对木艺这样的集创意和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项目,更需要汇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灵感与创造力。而成都不仅汇集了来自省内、国内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多国外的优秀人才,所以在人才这个要素上成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再说适合创业的土壤,一个企业要创业成功,所在城市拥有良好而健康的商业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成都是个多元化的城市,不仅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非常强的商业活力和广阔市场。同时拥有宜居、宜商、文化、人才等所有适合创业条件的城市,在国内是很少的,而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成都市对于创新创业也有很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像木作花园就得到了来自高新区、街道以及天府新谷的支持,这些对于初期创业者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