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一位华侨博士的农业“理想国”(图)

2016年12月23日 09:29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大学老师来莆务农

  陈绳枝今年50岁,初次见面,只见他衣着整洁,戴着眼镜,头发一丝不乱,仍然是儒雅的大学教师模样,可是,当看到他那双长满了茧子的手时,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农场付出的心血。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18岁到日本留学,专攻农业种植,曾在日本茨城县果树园试验所担任了10年的研究员,并于2000年在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获得了植物生命及遗传工程方面的博士学位。后来到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任教。陈绳枝回忆说,2012年,祖籍莆田的新加坡建达控股集团总裁吴建中准备回乡投资,创办一家星级酒店,邀请他一起到莆田,辟出一块专门为星级酒店提供有机食品的农场,“我当时很想把自己研究多年的益生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所以就答应了。”

  初到莆田,面对秀屿区笏石镇里已经准备好的115亩农场田地,陈绳枝有些蒙圈:“全是土质一般的黄土地,不能种蔬菜,种着一整片甘蔗。由于长年使用化肥农药,土地板结和农药残留严重。”尽管与理想中的土地相差甚远,但陈绳枝没有退缩,而是从改良土壤着手,在农场里挥起了锄头。“不改良根本种不了东西,所以我采用益生菌技术。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耗费300万元,终于见到了成效。”陈绳枝说。

  如今,走在陈绳枝的有机农业园里,各种新奇的感受扑面而来:田间地头长满了杂草,除草的方法不是喷洒除草剂,而是种植从新加坡带来的“强劲”绿植,挤压杂草的生存空间;大棚里一颗颗花菜长势喜人,互相间隔很宽,除虫的方法不是使用农药,而是在蔬菜旁边种植了一片薄荷;饲养场里,“跑步健身”的鸡鸭、低头漫步的山羊……看上去是一幅十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现在以有机方式种植了上海青、花菜、地瓜、红心火龙果等20多种瓜果蔬菜,还养了家禽,形成生态圈,完全满足了酒店的需要。”陈绳枝说。

  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们,也喜欢上了有机蔬果。在记者采访时,先后有几批村民来到农场,买走了土鸡蛋、咸鸭蛋、蔬菜等农产品。“家里有小孩子,想买点好的给他们吃。”一位满载而归的村民对记者说,这里的鸡蛋煮出来味道更香、蔬菜清甜可口,就像是小时候吃的味道。

  坚守理想无怨无悔

  这种“小时候的味道”,其实就是农场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回归自然而带来的返璞归真。“最大的功臣,就是我一直推崇的益生菌种养技术。”陈绳枝说。

  与普通农场不同,这里专门搭建起了“发酵车间”。走进这片“发酵车间”,一只蓝色大桶十分醒目,掀开盖子,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这就是益生菌的原液,从新加坡进口,每吨40万—60万元,一年需要2吨。”陈绳枝说,原液里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光合成菌、酵母等益生菌,是整个有机农场最重要的营养。

  昂贵的原液不能直接使用,而是需要添加白糖或者黑蔗糖后兑水稀释,然后放在密封的容器内开始厌氧发酵,变成益生菌活性液。“当再次闻到醇香的‘酒味’时,表明发酵成功,可以使用了。”陈绳枝介绍说,将益生菌活性液兑水稀释后,可以喷洒在蔬菜叶子上、可以灌溉到田地里、可以喂给畜禽饮用、可以与香茅草等中药混合后用于驱除蚜虫,“用这样方式,能够确保土壤、农作物不受化肥农药的侵害同时又获得了充足的养分,让人吃得放心而且富有营养。”

  除了蔬菜瓜果能“吃”到益生菌“美食”,农场里饲养的畜禽也有这份“口福”。“我这里还购买了每公斤16元的益生菌活性粮,与粉碎的秸秆、米糠、玉米、小鱼干、海蛎壳粉等配料混合后,在密封的容器内厌氧发酵一两个月,就成了鸡、鸭的‘美味大餐’。”陈绳枝说,禽类特别爱吃这些散发着阵阵“酒香”的食粮,下出的蛋更是幼嫩、清香,口感与众不同。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农场里养了800多只鸡鸭和40多只黑山羊,但空气中却闻不到臭味。“因为鸡鸭羊的粪便也被发酵了。”陈绳枝指着另外一处堆积得如同小山一样的密封桶介绍说,加入益生菌后,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可以分解有害物质,两个月发酵成功再启封时,不仅没有臭味,而且成为极好的有机肥。

  为了实施这项技术,陈绳枝耗费了大量心血,光是改变农场工人们直接将鸡鸭粪便洒进蔬菜田的旧观念,就花了很长时间;此外,由于使用益生菌种养模式成本高昂,已经投资了1000万元的有机农场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陈绳枝并不后悔,“用益生菌生产好食品是我的理想,相信一定会有盈利的那一天”。

  转变观念跟上市场

  让人高兴的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时,陈绳枝还在当地找到了人生伴侣,现在女儿已经3岁了。“我把老母亲从马来西亚接到了身边,她看到小孙女特别高兴。”陈绳枝说。

  有了美满的家庭,陈绳枝在事业上有了更足的劲头,并且开始努力转换思维,适应当地市场需求。陈绳枝举例说,一开始鸡鸭养了很多,每天的土鸡蛋有3000多颗,而且都是红皮的,与普通饲料鸡蛋颜色不一样,所以卖不掉,堆积如山,“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连做梦都被鸡蛋压得喘不过气”。后来,陈绳枝减少了鸡鸭的饲养数量,又通过调整食粮结构,把鸡蛋由红皮变成白皮,这才渐渐打开了市场。

  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他也开始动起心思跟着市场走。打开大棚,陈绳枝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两样新品种:一种是每公斤高达70新元(约合人民币338元)的热带水果红毛榴莲,共栽种了10多棵,目前还在试种阶段;另一种是印尼品种的百香果,已经有了少量收成,每公斤能卖到60元。此外,陈绳枝还开通了每周五到莆田市区送货的“快递专线”,把消费者通过微信预订的蔬菜水果、鸡鸭肉蛋等产品送到消费者家门口。

  作为一名农业博士和曾经的大学老师、科研人员,比销售有机农产品、让农场扭亏为盈更让陈绳枝感兴趣的,是推广他的益生菌种养理念和技术。明年3月,农场将与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和研究益生菌种养技术相关课题,并且让农场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希望能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让更多的农田用上这种绿色环保技术,给消费者的餐桌送上更多生态有机的食品。”陈绳枝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