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海归”邓峥晖:亲身经历当下最大“海归潮”

2017年08月30日 10:3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题:“读十本成功学书,不如去中国试一试”

  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交流时,我发现,在他们眼中,中国已经成为机遇的代名词

  人物档案

  邓峥晖,5年前从复旦毕业后留学美国,2015年回到上海工作

  本报见习记者 曹飞 整理

  “你怎么回国了?”刚回上海时,不少见到我的同学和朋友都这样问我。在他们看来,我是最不可能回国工作的那个人。

  我叫邓峥晖,5年前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出国前,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定居。

  虽然本科和硕士的专业都是国际关系,我对金融也有浓厚的兴趣,一直自学金融专业知识。留学的第二年,开始找实习工作的我,应聘上了一家位于华尔街的公司。繁重的学业加上每周两到三天的实习,我的留学生活充实而收获满满。

  为实现出国前定下的目标,我经常向中国留学生咨询留在美国就业、定居等事宜。结果却出乎预料,大多数学长学姐毕业后都准备回国发展。我的中国同学也基本打算回国就业。

  在纽约,我还认识了一些华人,大多数是留学后定居的“移一代”。他们中有不少人对我准备留下来工作持保留态度。一位来自上海,已经定居多年的大哥更是直言,如果他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好几年,然后来美留学、定居的他发现,“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在国内的机会更多。”

  另外,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交流时,我发现,在他们眼中,中国已经成为机遇的代名词。当不少国家都在收紧海外人才政策时,中国却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人才。“读十本成功学的书,不如去中国试一试”,他们认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拥有无限潜力和可能性。

  连外国人都来中国发展了,我为什么还要离开?我开始反问自己。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发现,华尔街虽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已经过了顶峰期。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性无可比拟。作为一个年轻人,更应该在一个更具成长性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2015年7月,我回到上海。回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与预期。我知道,虽然顶着“名校海归”的光环,又有在华尔街长期实习的经历,但毕竟已经离开国内好几年时间,肯定需要一段调适期。我先找了一份与之前实习时工作内容差不多的工作。 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并自学通过了多个从业资格考试。现在,我任职于一家国内排名靠前的城商行总行。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报道,近5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数逐年增加。我很荣幸亲身经历了这次当下中国最大的“海归潮”。最近还看到不少关于“海归”回国的新闻,其中《哈佛八博士后“集体归国”记》更是刷爆“朋友圈”。每天穿梭于陆家嘴的我,看着这里的金融人才政策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出现在身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作为一个“金融人”,能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共同成长,我与有荣焉。我很高兴成为这一切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我注意到,现在还有不少“近半海归初就业工资低于XX 元”,以及后续所引发的关于“留学值不值”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是“海归”,也需要放低姿态,光有头衔还远远不够,最后还要靠个人的努力、能力与素质。

  以我和我同学的经历来看,有一点绝不会错,在当前国内的政策环境下,只要努力,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你的所学都会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