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把握机遇!“中国制造”出海之实战经验谈

2017年09月02日 17:11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把握机遇!“中国制造”出海之实战经验谈

  “请问速卖通上那些写着‘包邮’的宝贝,能不能多付点钱,不要‘包邮’,更快些到货?”

  这是日前在智利邮政网点李宁公司展示柜前,毛利西奥·布拉沃对记者的提问。据了解,布拉沃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开小店,因为“商品选择又多、又好、又便宜”,他一直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进货。“我很喜欢中国商品,收到的货质量都很好。”他说。

  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低质、用完就扔”的代名词。随着中国与世界日益走近、融合,越来越多像布拉沃这样的外国民众开始了解中国品牌、使用中国产品。

  对中国企业来说,机遇的大门已经敞开。能否成功出海、挖到真金,需要各显神通。

  【“中国制造”日益受青睐】

  曾几何时,聚龙公司生产的银行清分机被法国人误以为是国产吹风机;如今,聚龙的产品成为欧洲多家银行的“标配”。

  按聚龙股份执行总裁冯永煊的话说,“在商业交往中,以前代表中国和现在代表中国,感觉不一样”,因为外国人对中国产品和技术感兴趣的程度不一样。比如,将中国移动支付等金融技术输送到欧洲,这在原来是“谈都不会谈的事”,现在却成为可能。

  而从新华社记者在秘鲁、以色列和智利等国的采访来看,已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外国民众对中国品牌充满信心。

  在秘鲁,住在上钦查的马尔科告诉记者,他曾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其间买过中国品牌柒牌的衣服,“感觉不错”,因此回国后多次网购柒牌服装,“留着自己穿或送给朋友”。

  在以色列,致力于推广中国运动品牌李宁的罗尼和史伊都曾是网球运动员,对品牌创始人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空中飞人”造型点燃圣火的一幕印象深刻,早就萌生了与李宁公司合作的想法。

  如今,罗尼和史伊作为李宁品牌以色列代理商,正计划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推广这个新入以色列的中国运动品牌。两人计划今明两年在以色列多地开设5家李宁专卖店。

  而据智利邮政统计,智利人网购的外国包裹当中,71%来自亚洲,且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其次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

  “来自中国的大量包裹,正说明智利人想多了解中国品牌,说明来自中国的产品方便好用、价廉物美。”智利邮政业务经理锡德说。

  【“过来人”分享实战经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可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来概括。记者采访到的多名企业部门负责人就此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议。

  ——转变思想,坚定走国际化、品牌化之路。

  李宁公司国际市场系统总监白逢道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转变。身处全球化市场的企业应抓住机会开拓国际市场,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品牌,才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优势。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要做好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有机会被国际市场接受。

  聚龙印度分公司总经理潘文举认为,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有必要“走出去”,走到市场前沿,把我们拥有的技术或资源转变成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他说:“开拓海外市场不只是从国外赚钱,更重要的是实现企业的思想国际化、战略国际化,这也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用工匠精神扭转“中国制造”形象。

  潘文举还认为,“中国制造”要想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需要企业和员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只要我们用工匠精神做优质产品,用专业态度处理客户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把握机遇,我们就能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

  中国液晶显示屏巨头京东方(BOE)海外业务总经理过超指出,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纲领,中国产品正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需要中国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急需树立中国品牌高端化、智能化形象,展示“中国制造”的研发、设计、生产实力,真正让世界认同“中国制造”,从而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

  ——充分了解需求,与当地伙伴紧密合作。

  白逢道建议,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合作伙伴资源,坦诚沟通,注意让利,以少走弯路。同时,一定要按国际市场和当地市场规则办事,不要找漏洞、投机取巧。

  聚龙南非分公司总经理张殿忠则建议,每一个在国外工作的员工都应根据职业做好充足准备,不断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并尽可能与当地人融为一体。

  生产都市箱包的马可莱登速卖通平台负责人杨万里还提醒,企业对海外物流成本、商标专利,以及不同国家的政策和税收问题都要提前了解清楚。

  此外,这些征战海外的“过来人”还建议企业积极开拓互联网以及线上线下等品牌推广渠道,并希望银行金融服务先行、国家加大知名品牌推广,为企业在国外打拼提供更多助力。(执笔记者:海洋;参与记者:党琦、王沛、刘学、王博闻、张国英)(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