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白玉兰奖揭晓:2位外籍人士获上海荣誉市民称号

2017年09月28日 14:2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今年“白玉兰奖”揭晓:2人被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61人分获白玉兰荣誉奖和纪念奖--怎样的外籍人士,让上海愿意用市花来表彰

  昨天(9月27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授予菲律宾籍人士施学理(Larry Chan)和南非籍人士潘大为(Preston David Garth)“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此外,今年还有11位外籍人士获“白玉兰荣誉奖”,50位获“白玉兰纪念奖”。

  至此,自1989年上海设立相关奖项开始,共有43位外籍人士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310人获“白玉兰荣誉奖”、1109人获“白玉兰纪念奖”。

  什么样的外籍人士让上海愿意用市花来表彰?记者采访了今年的3位“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

  圣马力诺前执政官贾弗朗哥·泰伦齐

  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76岁的贾弗朗哥·泰伦齐(Franco Terenzi)是获得白玉兰奖中为数不多的国家元首。他是欧洲袖珍国家圣马力诺的前执政官,还是圣中友协主席,长期致力于促进两国友好合作。2015年,泰伦齐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据去过他家的朋友说,泰伦齐有一家木材加工器械厂,厂门口除了悬挂圣马力诺国旗外,还挂着一面更大的五星红旗。两座兵马俑复制品威武地站在办公楼前,而他的办公室内还挂着红底镀金的“福”字。今年10月,他家自建的200平方米中国博物馆将揭幕。

  推进建立圣中友协

  “中国已经是我的第二个祖国了,我已经来过50多次。”四度担任执政官的泰伦齐用意大利语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1988年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那是圣马力诺共和国执政官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中方热情友好的接待。泰伦齐说,作为小国领导人,他真正体会到中国在执行平等的外交政策。

  那一年回国后,泰伦齐决定要把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推进下去。在他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圣马力诺中国友好协会。他设计的圣中友协标志,把中国的长城与圣马力诺的城堡相连接,“让世界上最大的共和国(之一)和最小的共和国拥抱、握手。”直到今天,泰伦齐依然担任这一协会的主席。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圣中友协不仅在当地热情接待来自中国多层次、多领域的代表团,同时也把圣马力诺民众带到中国。在泰伦齐的努力下,圣马力诺塞拉瓦莱市与安徽省黄山结成友好城市。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时,圣中友协在北京天安门上举行庆祝活动,两国共同发行纪念邮票。

  最让人敬佩的,是在2005年7月,泰伦齐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促使圣马力诺大议会拒绝达赖访问的无理要求。直到今天,达赖也没能踏入这个欧洲最古老城邦共和国半步。

  见证上海飞速发展

  “1988年访问上海时,我看到的上海与现在完全不同。”这些年,泰伦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不仅在经济方面,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他也愿意让圣马力诺民众参与其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泰伦齐不仅出席了圣马力诺国家馆日,并在10月1日中国国家馆日期间陪同圣马力诺工业部长参会。当年,他带领的圣马力诺足球队还与卢湾区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并亲自开球。去年,具有当地特色的圣马力诺舞旗手与弓弩手表演方队参与了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舞旗手代表着我们国家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弓弩手是用来防御而不是进攻,表达的是和平与自由。”

  泰伦齐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太多的内容让他兴奋,比如说绘画、陶瓷与雕刻艺术。他特别喜欢在餐桌上与大家一起喊“干杯”,他说这样大家的关系会变得更好,而且这种友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密切。此外,他很欣赏中国人的办事方法和组织性、纪律性,“我们西方人说的更多,思想方面更天马行空一些,但中国人办事更讲章法,做得更多。”

  如今虽然已年逾古稀,但泰伦齐的身体依然很棒,精力旺盛。身边的陪同人员说,老先生酷爱开飞机。去年来上海访问时,他先驾驶自己的私人飞机飞往意大利,之后再搭飞机来上海。要知道,他之前的髋关节还动过手术。

  从2009年起,圣中友协每年通过圣文化教育部,择优录选当地青少年参加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截至2016年7月,参加过互动营的圣马力诺营员已有27人。泰伦齐说:“希望他们成为中国和圣马力诺的友好大使,将圣中友谊传承下去。”

  上外希腊语外教乌拉尼亚·卡塔乌塔

乌拉尼亚·卡塔乌塔在课堂上。
乌拉尼亚·卡塔乌塔在课堂上。

  朗诵自己翻译的《孔乙己》

  或许连乌拉尼亚·卡塔乌塔(Ourania katavouta)本人都没意识到她创造过“历史”:在去年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活动上,这位30多岁的希腊语女外教朗诵了自己翻译的《孔乙己》,成为首位把鲁迅作品翻译成自己母语的希腊人。

  2014年9月,金发碧眼的乌拉尼亚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三年时间,她不仅教学成绩斐然,还成为沟通中希两大文明古国的“桥梁”。同时,她也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培养40多名中国学生

  希腊语并非完全与普通中国人绝缘,α(阿尔法)、β(贝塔)、π(派)……这些出现在我们数学、物理教科书中的符号,其实都是希腊字母。但希腊语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它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族,同中文的差异特别大。对中国学生来说,希腊语的词汇、句法、语法甚至逻辑都完全是新的,想要学好很不容易。

  为帮助中国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乌拉尼亚在课堂上会使用多种手段,包括做幻灯片、放视频、做演讲。有时为巩固一个新学的语法点,她会在会话课或听力课上组织学生们用希腊语做游戏。

  乌拉尼亚很喜欢她的中国学生,“他们都能按时交作业,学习非常勤奋,我和他们的‘合作’很愉快!”一班12个学生,一周4节课,一学期接触下来,彼此的关系早就从师生变成朋友。“爱之深,责之切”,这位希腊语外教发现,中国学生最大问题是没有希腊学生“放得开”,“可能是他们没有信心吧,所以我不会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们,而是用友好的态度鼓励他们多开口。”如今,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能主动与外教互动。

  胡晶晶是上外希腊语教研室负责人,也是乌拉尼亚的好朋友。她注意到每年开学前,从希腊休假回来的乌拉尼亚都会带来许多教学资料,包括教辅书籍、教学视频甚至是歌曲录音。在课余时间,热情淳朴的希腊姑娘还会带着同学参加户外活动,一起去市场采购,教大家跳希腊舞,有时还会请同学一起品尝希腊美食,在欢声笑语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年教学下来,乌拉尼亚培养了40多名中国学生。

  一大一小两个目标

  乌拉尼亚是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文学专业博士,来上海后开始关注中国文学。她最喜欢的作家是老舍与鲁迅,曾尝试翻译鲁迅的一些短篇小说,也啃完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如今,乌拉尼亚给自己定了一大一小两个目标,“小目标”是做一个20世纪初希腊与中国文学家的对比研究。“大目标”则是组织一支学术团队,鼓励来自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师生进行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当然,中希文化交流不应仅限于文学领域。在乌拉尼亚看来,目前希中两国经济领域交往远多于文化领域,“感觉我们可以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交流,包括音乐、绘画、舞蹈、艺术。”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这几年她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切身感受,她发现中希两个民族价值观差异并不是很大,大家都关心家庭、尊重老人、待人友善,这为彼此加深了解奠定基础。

  在上海的这三年,乌拉尼亚还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教学计划”。在浦东建平实验小学,她向小朋友介绍了希腊的神话故事、现代歌曲、当地美食等。虽然上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乌拉尼亚每次都很兴奋,准备得很认真。在她看来,虽然大部分孩子未来不会从事中希交流,但两国友谊的种子或许就此埋在心中。

  在上海的时间久了,乌拉尼亚已经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我常常去外滩散步,那里让我想到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海滨大道”。而她的家乡位于希腊中部山区的色萨利地区,紧邻著名景点“天空之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上海游客前去游览,“没错,我肯定会想家的,但这里也是我的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想在上海多工作几年。”

  上海迪士尼总经理郭伟诚

郭伟诚
郭伟诚

  与中国游客产生共鸣

  三年过去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总经理郭伟诚(Philippe Gas)经历了筹备期、试运营、开幕直到日常运营。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郭伟诚感慨:“迪士尼项目是我们和中方伙伴相互借鉴、通力合作的成果,希望在乐园中与中国游客产生共鸣。”

  记者:在上海迪士尼期间,哪个时刻印象最深?

  郭伟诚:去年6月16日的迪士尼开园日,因为在这之前,这块地方只是我们演职人员的“秘密花园”,在那之后这里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广大游客。这是特别的感受,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到18岁成人独立,你会感到非常欣喜。

  记者:你如何与中国员工交流合作?

  郭伟诚:我们这支团队平均年龄23岁,中国年轻人很爱这份工作。作为管理层,我们几乎不需要考虑如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我希望帮助我的团队了解品牌的内涵、故事与理念,与他们分享我们的职业生涯与规划。我会每个月举办两次共享咖啡活动。在乐园中找个地方,把演职人员请过来,与他们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可以问我任何问题,我都愿意回答。我觉得,打造演职人员的归属感与集体感非常重要。此外,我还在努力学中文,我的办公桌上有两本厚厚的中文书。

  记者:如何实现迪士尼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

  郭伟诚:以迪士尼的现场娱乐演出为例,对于我们来说,制作演出不是难事,难的是要与中国游客产生共鸣。我在巴黎迪士尼工作的时候,当时所有台词与剧本都是以英语创作的,之后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这样会流失掉一些灵感与幽默,因为一些美国人能懂的幽默法国人不懂。

  在上海,所有演出的原创剧本都以中文创作,保证直接能与中国观众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会跟中国艺术家合作,将原汁原味的迪士尼故事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相结合。比如说“人猿泰山:丛林的呼唤”节目,编导是一位武汉导演,表演者是武汉杂技团演员。将传统艺术与迪士尼内容相结合,这在其他迪士尼乐园没有过,上海是首家。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