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白玉兰奖”获得者:让更多欧洲学生来上海交流

2017年10月10日 13:4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埃森和学生们在交流 东华大学 供图
埃森和学生们在交流 东华大学 供图

  原题:让更多欧洲学生来这里交流创业

  埃森(Anselm Vermeulen) 荷兰籍,2009年以欧盟教育基金会资深评估师的身份被派驻到上海后,致力于推动荷兰与上海高校的高等教育交流工作,使上百名中外学子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亲眼目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上海的巨大变化,我要让更多朋友了解中国、接触上海,希望更多的欧洲学生来这里学习交流和创业发展,促进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近日在荣获2017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之后,埃森表示将再接再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创新创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推动中外交流

  埃森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86年,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不断往来于欧洲与中国,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和喜爱。2009年,他决定举家搬迁到上海,正式成为“新上海人”。当时,作为荷兰鹿特丹大学国际商业与管理学院(简称RBS)教师和物流专家的埃森,根据学院发展战略的需求,主动向学院提出担任RBS驻沪代表。“之所以选择上海,首先因为鹿特丹与上海是友好城市,超过30年的友城关系会给两国的教育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上海和鹿特丹都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对于物流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我的物流管理经验和背景能在上海发挥更大能量。”埃森说。

  自2009年8月常驻上海以来,埃森积极向中国学生介绍荷兰及荷兰的优质高等教育,为他们在荷兰顺利学习与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至今,仅东华大学与RBS之间交流学习的中外学生人数就达百人。同时,每年有多位荷兰学生通过埃森的介绍到上海多所大学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课程最受欢迎

  除了积极做好交流使者,埃森也不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抵达上海不久,他选择东华大学作为他传播知识与经验的地方。

  2010年秋季,得知东华大学新建国际项目中心(全英文授课本科项目),埃森主动要求加入中心建设。“这一年,我鼓励自己正在申请大学的小女儿向东华大学提出入学申请,成为一名东华本科生。”在他的协助下,东华大学国际项目中心仅用4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项目发展到300名留学生的规模,使东华的学历留学生比例大幅增长。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上70多个国家,且近半数来自欧洲与美洲,改变了以往学校留学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的局面。这些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专职教师,埃森承担的课时量是最多的,他的课是最受欢迎的,每学期的教学评估分数也是最高的。“埃森老师为了让我们真正学到知识,不仅倾囊相授,而且利用人脉邀请企业人士来开讲座,向学生传播最前沿的知识和市场动向。”一名东华大学在校生说。

  “我刚来到东华大学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缺乏耐心,但经过埃森3年多的言传身教,渐渐明白了老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也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各类学生。”东华大学国际项目一名来自南非的外籍老师表示。

  指导学生创业

  去年4月26日,“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式启用。东华大学为入驻孵化企业专门配备了14名创业导师,埃森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上海高校首位外籍创业导师。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埃森就帮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鹿特丹大学商学院合作开设《创业计划与实战》的创业实训项目课程,并担任指导老师。从2010年至今,他受邀免费给有创业意向的上海财经大学的中国学生提供指导。他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关系,从企业获得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组成咨询小组,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企业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获得宝贵经验。

  如今,埃森一家已在上海工作与生活8年。“我早已卖掉荷兰的房子和汽车,我的家就在上海。”埃森表示,周末他偶尔会骑着自己那辆28寸的自行车,花费4个小时与妻子到淀山湖游湖。

  对于埃森和他的妻子来说,虽然他们拥有欧洲人的外表,但骨子里已经是“新上海人”了,他们对于上海的爱不亚于任何上海人。(方翔)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