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英国大使:“脱欧”后,中英“黄金时代”将继续

2018年03月13日 09:3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 英国驻华大使:“脱欧”后,中英“黄金时代”将继续

  上个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成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她重申了中英关系正处于“黄金时代”。在英国即将“脱欧”之际,此次访问为中英之间建立更强劲、更深入的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有句谚语“瑞雪兆丰年”。前段时间的英国被白雪覆盖,同时我们的首相也阐述了她对未来和欧盟建立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展望,实为应景。

  去年年底,我们与欧盟就“脱欧”的关键事宜达成一致,并有望将之形成法律文件。现阶段,我们双方都聚焦于重新定位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以便政府、企业和民众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

  对英国与欧盟的未来关系,英国首相提出了五点主张。

  一、和欧盟达成的协议应体现对公投结果的尊重。公投是为了谋求能够覆盖更多人群的变革,因此任何英国群体都不应被排除在该进程之外。但公投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疏远友邻。

  二、和欧盟达成的协议须能长久有效。“脱欧”之后,英国和欧盟均会努力为各自的国民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不希望将来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让双方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前。

  三、该协议必须保障就业和安全。英国人民的“脱欧”公投是为了让英国和欧盟之间能够建立全新的关系。尽管双方相处的模式有所改变,但双方共同努力、发展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的共同目标不会改变。

  四、该协议必须符合我们“脱欧”之后的治国理念,即将英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开放、包容的欧洲民主国家;一个由开拓者、创新者、探险者和发明者组成的国家;一个对我们的历史、多元性和世界地位充满自信的国家;一个对远朋近邻富有责任感的国家;一个勇于捍卫自己价值观的国家。

  五、在实现以上目标时,该协议还必须保证英国的团结和人民之间的团结。

  未来,彼此的市场准入必须以公平为前提。我们和欧盟都信奉自由贸易、严格和公平的竞争,以及不可侵害的消费者权利。我们双方都想进军彼此的市场,希望彼此的竞争公开、公平,希望通过可靠、透明的方式履行自己的承诺、解决存在的争端。

  在安全方面,我们希望彼此的关系能超越交易层面,支持相互的利益,包括通过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在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北约的成员资格来实现。

  我们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尊重英国的主权和欧盟的法律秩序。

  欧盟公民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欧盟各团体也同样地看待英国国民。在“脱欧”谈判的每一个阶段,英国都把欧盟公民和英国国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样的雄心壮志,英国首相确定了五项基准,支持我们的经贸关系。

  一、我们的协议需要相互约束的承诺,确保公平公开的竞争。

  二、我们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仲裁机制,这对于自由贸易协定是很常见的。

  三、在保持我们所设想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我们需要与欧盟进行不间断的对话,确保我们有途径可以经常彼此咨询。

  四、我们需要做好数据保护的相关安排。英国有着很高的数据保护标准。

  五、我们必须保持双方人民之间的联系。我们深知,随着英国“脱欧”,人们将不能像以往一样在该地区自由流动,我们将控制来英居住的人数。但是英国公民仍然想到欧盟国家工作和学习,就像欧盟公民想来英国工作和学习一样,他们将协助塑造并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和进取。欧盟各国和英国的企业必须能够吸引和雇用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愿意讨论如何促进这些重要的联系。

  这是我们继续深化和巩固我们同中国的“黄金时代”伙伴关系的背景。

  中国是英国在欧洲和北美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额逾590亿英镑。自2010年以来,英中贸易额增长60%。在首相访问中国期间,我们在教育、科技、电子商务、创意产业、高端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签订了总价值逾90亿英镑的协议。

  英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我们曾欢迎众多来自中国的顶尖银行、金融服务企业、科技企业、电信企业、汽车制造商和能源企业来英发展,我们仍将继续在标志性投资项目上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其中就包括中国投资6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所有这些都将推动双方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深化关系。英国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商业合作,欢迎中国投资。

  过去三年,中国的访英签证数量增加了约2/3。去年,我们在中国各地的15个签证申请中心为来自中国的学生、商业人士和游客发放了超过65万份签证。我们将继续欢迎他们到访英国。

  “脱欧”之后的英国将更加强劲。英国将成为创新的摇篮、未来产业的领导者、高标准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我们将成为一个现代、开放、包容的国家,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世界地位感到自信。

  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拥抱美好、自信的未来。(作者是英国驻华大使 吴百纳)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