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沪开幕

2019年12月06日 2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致辞。 查建国 摄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致辞。 查建国 摄

  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沪开幕  专家指一体化发展有利提升长三角能级和水平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许婧)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6日在上海参加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时表示,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打造有效的产业集群,以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致辞。 查建国 摄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致辞。 查建国 摄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当天,包括林毅夫在内的300余位政、商、学界人士齐聚此间,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2月6日,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查建国 摄
12月6日,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查建国 摄

  林毅夫提出,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他研判,目前,中国已到了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阶段,此时,技术和产业都处于资本和人力非常密集、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需要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才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12月6日,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查建国 摄
12月6日,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查建国 摄

  “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要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这就需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像长三角这样的地区进一步整合和一体化,这一定会对中国实现整体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林毅夫说。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表示,长三角地区正探索一条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特色发展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加快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林毅夫作主旨发言。 供图 摄
林毅夫作主旨发言。 供图 摄

  蒋传海认为,通过推动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世界经济格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同样认为,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中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也有利于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在他看来,长三角应牢牢把握“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强劲”强调的是速度,“活跃”强调的是质量,长三角地区既要实现有速度的增长,又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样才能提升长三角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出席论坛的上海副市长陈群透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已进入了密集施工期。下阶段,上海将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紧密携手苏浙皖三省,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施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打造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当天,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WilliamBerkley经济学讲席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J.Sargent),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学术主任、讲席教授让·梯若尔(JeanTirole),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中国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等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以“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旨在持续推动中国战略与全球格局的融合,服务全球经济发展。论坛分为“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数据赋能与长三角一体化”“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板块,共5场分论坛。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了解上海、理解中国、感知世界,进一步促进政、商、学三界的碰撞和交融,持续探索加强区域合作的途径,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全球治理的讨论。(完)

【责任编辑:刘立琨】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