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福海县唐巴勒村的脱贫印记-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新疆福海县唐巴勒村的脱贫印记

2020年11月23日 17:05   来源:新疆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唐巴勒村的脱贫印记

  张婷

  11月14日,天气晴朗。在位于福海县喀拉玛盖镇的唐巴勒村,一户人家青烟袅袅,屋内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庭院里孩子们正嬉戏打闹。走进一看,村民波拉提·沙依拉提夫妇正忙着准备晚饭,灶炉里煤火正旺,锅里的炖肉吱吱地冒着香气。“早上又宰了头牛卖肉,留了点自家吃。”波拉提笑着说。

  过去,缺少生产资料、没有一技之长的波拉提一直在村里帮人代牧,2014年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令波拉提没想到的是,家里的光景能因“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到来而改变。

  7年间,一任又一任“访惠聚”驻村干部来到村里,与村“两委”一同接力帮扶,波拉提的人生出现了转折:从一开始没几个人瞧得起他,到摘掉贫困帽,再到今年开办起了唐巴勒村首家家庭农场,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实现了“三级跳”。

  在唐巴勒村,像波拉提这样的贫困户累计有188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他们的人生都在悄然改变……

  开会

  “2015年1月26日”,孙景超很难忘记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作为驻唐巴勒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次来到唐巴勒村。

  唐巴勒村位于准噶尔盆地边缘,是一个哈萨克族村民聚居的小山村,也是福海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闭塞与贫穷是它的标签。

  “意外。”虽讲述平实,但孙景超还是加重了这个词的语气,形容初到唐巴勒村时的印象。在多年的工作中,孙景超参加过不少基层调研,对乡村发展情况心里多少有底,但唐巴勒村的面貌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2014年,人均收入全县挂末。这一年,村子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村。”孙景超用三个“最”字描述,“地处最远、人口最多、全县最大的贫困村和边境村。”

  孙景超解释说:“说是地处324省道边,可进出村子却要花个把小时;全村460户人家1500余人,村民居住特别分散;每年各类项目资金倾斜力度不小,可村集体经济却不足万元。”

  这个贫困村,还有个别样的绰号“牛头村”——村里矛盾纠纷多,在别的地方开个调解会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唐巴勒村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工作。

  初来乍到,孙景超想召集乡亲们开个会。想着大家白天放牧、忙农活,吃完晚饭圈好牛羊会有空闲,开会定在晚上10时。

  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把村委会的会议室打扫干净,就是没见来开会的人影。到了晚上11时,陆续来了人,会上不是在抽烟闲谈,就是在打瞌睡。

  “很多人认为村里召开会议和自己没啥关系。”孙景超说,即便说到村民子女教育问题时,也没几个人愿意开口说话。

  为了摸清情况,孙景超又抛出几个问题:吃水的问题怎么解决?外出务工去什么地方?

  答案让他说不出话来:吃水历来靠天,上游水源地断流时,冬天就砸冰化雪,春天转场时就在沥水坑里取水。村里年轻人在家待业的多,都不愿出门,有些村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100公里外的县城;对于到哪找活儿干、找什么样的活儿干,说不清楚。

  会议进行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人群散去,孙景超彻夜难眠。

  找水

  优先解决饮水问题,这是最紧迫的民生工程!

  刚驻村时,吃水是最大的难题。当地井水碱性大,直接饮用闹肚子。就算水烧开了,工作队队员只有往水里加茶叶或加点盐,才能压住碱味。

  唐巴勒村位于乌伦古河河畔,虽然挨着水源地,但由于地势较高,要把水引进村子,必须建一级提升泵站。

  孙景超认为,凡事都相通,找水也一样:最清洁的水源、最合理的造价。要解决饮水问题,还得实地调查,用数据说话。

  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后,请来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会同施工方一起选择线路,大家边走边议,预算成本。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水利局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做了测算,取水点最终选在了离村子3公里处的乌伦古河河畔。

  2015年11月,村里230余户村民家通上了自来水。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村民们顾不上水温冰凉,大口大口往嘴里送。

  告别饮水难,对唐巴勒村来说,好比美梦成真,这个美梦是合力完成的。2015年3月,福海县启动实施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水利、交通、畜牧各单位倾尽全力帮扶;对口单位和部门派专班进驻;村里成立了维护队;工作队和村“两委”拿出了扎实的可行性报告。

  孙景超说,看着没路的地方,走着走着,也就有了。

  2014年以来,唐巴勒村先后有7人担任“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7年间,带头人在换,但服务村民、造福一方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拉光纤、通网络、修防渗渠、整理饲草料基地、加大“两居工程”力度、完善村规民约……这一切努力,让唐巴勒村从当初一穷二白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如今村强民富、实力位居全县前列的示范村。2017年,该村贫困人口189户676人全部脱贫。

  蝶变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乡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全民体检等工作,是村里工作的重中之重。

  阿勒泰地区卫健委下派到唐巴勒村第六任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钱治江,抽空也回到村里帮着开展相关工作。

  “我们跟唐巴勒村村民是有感情的。村里面需要我们参与什么,我们都支持。”钱治江说。

  相互慰勉、接续奋进,在历任工作队的接力跑中,唐巴勒村的发展一步一步迈上新台阶。如今的唐巴勒村,已经换了新颜。

  “充满活力和希望!”11月12日,作为唐巴勒村第七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进胜感慨地说。

  行走在唐巴勒村由村民出工出力、政府出资修建的乡村道路上,干净整洁的现状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经牛羊粪便遍地。

  “过去,年轻人在家待业不稀奇,现在谁家有个吃闲饭的,就会让村民们看笑话。”说这话的人叫热依别克·毛提汗,他初中毕业后曾经一直在家“宅”着。前两年,通过村里举办的烹饪培训班,他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经营起餐馆,现在月收入有5000多元。如今,村里还有170多名像热依别克一样的村民,通过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以及其他各类培训班,实现了转移就业。

  改变不仅如此。在村里的创业园区里,20间商铺错落有致、依次排开。年轻人紧跟潮流,参加完电商培训后,他们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20间商铺是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方争取、投入资金350万元的结果。“全部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王进胜说,仅这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的收入。

  昔日的贫困村蝶变成了幸福村。2020年唐巴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19891.85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28万元。

  “唐巴勒”哈萨克语译为“印章”。“印章是责任、信用的体现。”王进胜说,希望村子如同一枚醒目的“印章”,刻下乡亲富裕安康。这一点,在各级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汗水中已然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曾小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