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围绕“发挥双循环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调研-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致公党中央围绕“发挥双循环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调研

2021年06月07日 10: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致公党中央围绕“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调研——

  抓住机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本报记者 江 山

  成渝地区是我国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如何及时抓住各种机遇的叠加效应,更好发挥成渝地区国际枢纽通道的规模效应和产业、贸易集成带动效应,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率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围绕“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赴川渝两地开展年度重点调研。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双循环新发展的整体布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全国重要的市场腹地。重庆市把“绿色+”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并争取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十三五”时期,重庆能耗总量累计增长1127万吨标准煤,低于国家下达控制目标533万吨标准煤;能耗强度达0.39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9%,超过国家下达控制目标3个百分点。

  调研组高度评价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庆市,在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整体布局,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所作出的应有贡献。同时也指出,从大局着眼,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算好环境账也要算好经济账,算好大账、长远账,也要算好小账、综合账。

  调研组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整体布局,更多发展和应用可替代的新能源。通过赋能全供应链协同创新,推动持续减排,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双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

  成渝地区高校密集、科研院所众多,在推进产业科技研究、强化专业人才培育、建设新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也成为调研组在调研中聚焦的核心问题之一。

  调研组在成都进陆港、探园区、访平台、看实情,成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的建设,让调研组赞叹不已。

  目前,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分别达183个、1770个;两院院士6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350万人,在川普通高校132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8154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调研组了解到,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四川依然存在诸如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偏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问题。

  调研组认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进程中,一方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国际分工的结构性调整,推动我国向高附加值、高端产业链环节发展,推动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调研组提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强化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推动以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动国内国际供应链的一体化建设;强化与发达经济体、相关国际组织的科技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经济技术合作;鼓励相关主体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建立国际国内标准互信互认机制。

  携手打造优势互补的西部能源产业高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成都到重庆,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到重庆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从成都“中国—欧洲中心”到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一路上,调研组成员边调研边思考,边交流边探讨,务实深入。

  “四川省要以科技创新来促进科技实力的有效释放,以要素循环方式的创新来实现双循环节点潜能的充分释放。”“重庆市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和西部唯一碳交易试点城市等优势,培育适宜树种,在西部国土绿化工程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次次发言,一条条建议,体现着调研组成员的思考与期待。

  调研组认为,成渝地区可以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保”思路,充分发挥两地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构建多层级、多能源品种的能源协同体系,为提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综合能源保障。

  调研组表示,将结合在云南省、海南省就“充分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的调研情况,认真梳理相关意见建议,并深入研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以致公党中央名义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良言、出实招。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