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讲 “开学第一课”:我与艺术相遇的三个瞬间
中国侨网9月12日电 南京大学2023级艺术学院开学典礼日前举办,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牧为学生们讲了题为《我能为艺术做什么》的“开学第一课”。
李牧是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哲学博士,致力于中外民俗学研究,著有《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译有《视觉艺术的现象学》。
在李牧看来,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集体,为研究者和青年学生提供了最为轻松自如的生活、研究和学习环境,是一个让人心宽、可以诗意栖居的美妙之地。

任教五年,李牧称,最深刻的感受是变胖了,这份变化源于学校“心宽体胖”的浸润,也得益于丰富艺术土壤的滋养。在这堂课中,李牧分享了与艺术亲密接触的三个难忘瞬间。
“第一个瞬间来自于在本科读中文系文学专业期间,当时每天的任务之一是进行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许多文学作品的感受并不强烈,直到一个夜晚,在时暗时亮的声控走廊灯下,我读到巴金的小说《寒夜》。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身患‘浪漫主义’疾病——肺结核的病人的人生遭遇,书中写到他的每一次咳嗽,都让我感觉到贯彻身心的撕裂和痛,我的眼泪止不住的一直流。这时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艺的力量,这是一种敲击人心的倾诉,让我难忘。”他说。
李牧表示:“第二个瞬间来自我2004年赴湖北武当山采集当地民间文学的经历。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鄂西北的天空满天繁星,虫鸣鸟叫声声入耳,我们所在的村庄没有电视与网络。夜幕降临,人们从自家拿出小凳子,坐在公路边,弹拉着简单的乐器,唱着传统的歌谣。没有复杂的结构和炫目的技巧,只有真诚和丰富的情感,而这些驳杂的声响早已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远方的学子,涤除玄览,独享清风,似乎只有这时才真正明白康德所谓头顶的星空和心中道德法则的真正关联。”
“第三个瞬间是自我解脱的故事。在我求学时,有段时间面临着诸多焦虑与不安,有过迷茫和失望,我幻想着远离人群,寻找我心安处,然而,却永远游荡在喧嚣尘网中。但当我在绵和的音乐声中拿起手中饱蘸墨汁的毛笔练习书法时,心中尽是平静、安稳和久违的舒适,是艺术在人生求索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希望、动力和激情。”李牧如是说。
“艺术是真诚和感性的身心活动,在眼与心、手与脑的交往中,它让人们心中有感动,生命有温度,脑海中永远迸发出激情和灵动。”李牧说,每位来到艺术学院的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对于艺术的想象,都有与艺术相逢的美妙经历,都受到过艺术的哺育和滋养,它是我们的圣殿和灵魂梦乡。
李牧表示,近年来,艺术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功能的拓展和艺术边界的扩大,使得艺术本身既面临机遇又遭遇挑战,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艺术的存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质疑。人们时常会问:艺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看不懂艺术了?艺术家都在干什么,他们究竟是商人还是骗子?这一系列的追问指向的重要命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理解和呈现今天的艺术?艺术在当代的多元扩张其实对艺术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当艺术从纯美的高雅殿堂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它已经在召唤不同的视角,将各处的“目光”聚焦于不断变化的自己,“集万般宠爱”的目的,是为什么更为真切地展现聚光灯下的自己。
这无疑要求我们艺术学院的师生,作为新语境中的艺术参与者,投身跨学科、跨媒介和跨领域的洪流中,博采众长,方成一家,为这个时代表达艺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