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福建省华侨农场

2014年04月29日 15:22  参与互动
字号:

  1、东湖塘华侨农场(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

  创办于1965年,建场以来先后安置了印尼、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归侨3390人。1997年6月农场领导体制下放归当地政府宁德地区行署管辖,同年8月经行署批准在东湖塘华侨农场基础上成立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并确定农场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1998年改制实行企业管理,保留华侨农场牌子,隶属东侨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为0.7平方公里,总人口2549人,其中归侨侨眷2299人。

  1999年,福建省明确开发区作为宁德市规划新城区的核心部分,1期规划16.7平方公里,华侨农场全部土地全部纳入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东湖塘已经纳入到宁德市整体发展蓝图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北华侨农场(泉州永春县东关镇)

  创建于1954年,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1国家的2728名归侨。199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农场基础上成立东关镇,加挂北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隶属泉州市永春县管理。辖区面积为33.8平方公里,总人口2349人,其中归侨侨眷1658人。

  农场位于永春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9公里,属城乡结合部,省道三郊线贯穿境内10多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农场工业基础较好,差果园面积产量初具规模。生产的“松鹤牌”闽南水仙、永春佛手多次荣获各类展览会金奖。同时东关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巨大优势。

  3、双第华侨农场(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

  前身为1955年底由印尼归侨黄燕钧等25人在此兴办公私合营的华侨小农场。1960年2月,因安置归难侨任务需要,由国家投资接办,扩建为国营福建省龙海双第华侨农场。40年来,先后接待安置了来自印尼、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沙涝越等8国的归难侨计4285人。1998年体制改革由省侨办下放龙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4月加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辖区面积为31平方公里,总人口3454人,其中归侨侨眷2130人。

  农场位于龙海市中南部,距市区石码15.5公里。全场现有10家工业企业,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体育用品等领域;拥有林地3.5万亩,耕地6000亩,主要种植巨尾桉和亚热带名优水果;辖区内有一座清安岩寺,拟建设1座高尔夫球场和五星级酒店。

  4、竹坝华侨农场(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

  国营福建省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前身为同安县经贸部门于1958年2月创办的综合农场。1959年县委决定将布塘公社竹山大队的竹坝、下庄、刘厝三个自然村五个生产队以独立核算单位的形式并入该场。1960年5月至1978年5月,全场共安置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八个国家的归侨2315人。1997年正式成立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同时设立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隶属同安区委、区政府领导。2010年7月开发区党委改为党工委。

  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为7.84平方公里,总人口2426人,其中归侨侨眷696人。2003年竹坝开发区按照“以南洋特色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生态型、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发展思路积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2008年竹坝南洋风情区被省旅游局授予“农业旅游示范区”称号,厦门市旅游局更是将竹坝作为厦门市主要景点进行推介,竹坝正成为厦门及周边周末度假的首选目的地。

  5、天马华侨农场

  始建于1960年,1962年改建为安置归国华侨单位,系福建省侨务办公室直属的福建华侨实业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共安置着来自印尼、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的归侨680人,后将集美区后溪镇港头自然村划归农场管理,是福建省唯一没有下放地方管理,而是纳入福建华侨实业集团管理的华侨农场。2003年划入福建省国资委管理后,农场经营机制逐步转向市场化,由福建省稀有稀土集团公司管理。辖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总人口1473人,其中归侨侨眷602人。

  天马华侨农场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农工商业并存发展的综合经济体,主营厂房出租业,高优立体农业开发,工业建设用地开发及合作建设厂房等,场区林带葱绿,设施完备,交通便捷,是创业溢金流银的首选之地。

  6、丰田华侨农场(丰田镇)

  1997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关于福清东阁等十五个华侨农场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的通知》(闽政办[1997]135号),丰田华侨农场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比照省级经济开发区享受现行优惠政策。1998年漳州市委会议纪要([1998]31号)正式将丰田华侨农场下放给南靖县领导,并保留副处级,建立乡镇一级建制,实行“丰田镇、丰田华侨农场、丰田华侨经济开发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领导体制。2004年5月,省政府对省级经济开发区进行整合、撤并,归并在漳州高新技术园区。目前,丰田实行“丰田镇、丰田华侨农场、丰田项目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领导体制,以正科级建制。行政编制24人,在编23人,其中领导班子职数11人;事业编制26人,在编26人。辖区面积为58.7平方公里,总人口9586人,其中归侨侨眷2668人。

  农场积极发挥交通便利、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以工业发展为主,加强与周边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工、协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以机械制造为主,造纸包装、生物科技和食品罐头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2007年9月设立丰田项目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4.1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8000亩,新增工业用地6000亩。目前,已落户工业企业7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累计引进资金近40亿元。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丰田项目区打造成“海西精密机械产业园”,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纳税2.5亿元以上。同时引导、支持群众种植香蕉、珍贵苗木、花卉,发展大棚蔬菜等方式,保障稳定收入。目前,全场共种植香蕉4200亩,年产香蕉8300吨;麻竹5000亩,年产竹笋1200吨;兰花230亩,年产兰花48万盆;大棚蔬菜近700亩,年产值超1千万元。

  7、南山华侨农场(南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漳浦县南山华侨茶果场于1978年建场,隶属省侨办管理,农场所在地位于漳州市漳浦县境内。1997年加挂漳浦南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8年10月,农场由省侨办下放给漳浦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辖区面积为7.05平方公里,总人口1384人,其中归侨侨眷834人。

  开发区位于九龙江口三角洲,地处福建漳浦县东北部,与著名侨乡佛潭镇、马坪镇近邻,距厦门国际机场80公里,距厦门特区及漳州港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开发区气候宜人,加上肥沃的土地资源,为农副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漳浦县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开发区也积极借助相关政策优势,致力发展闽台旅游观光农业、食品加工业、轻工机械等,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8、梅州华侨农场(梅州乡、梅州华侨经济开发区)

  诏安梅州华侨农场地处闽粤两省交界处,是1978年8月为安置印支难民而创建的。接待安置来自越南、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归侨796人,是闽南的主要侨乡之一。1998年10月下放移交给诏安县人民政府管理。下放后与梅州集团村合并组建梅州乡人民政府并加挂梅州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实行以乡带场的体制格局。辖区面积为9.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2人,其中归侨侨眷1196人。

  农场近邻国道324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场内已有香港双鹰塑料玩具有限公司、长利食品厂等多家企业落户,农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温度21.3℃,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水热条件好,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各种高档优质茶果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等项目。

  9、江镜华侨农场(江镜华侨经济开发区)

【编辑:罗渊】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