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福建省华侨农场(2)

2014年04月29日 15:22  参与互动
字号:

  福州市江镜华侨农场前身为国营福建省江镜机械农场,1978年为安置印支难民改为华侨农场。农场现有人口6302人,其中归侨1903人,侨眷1237人。现有职工1357人,其中在职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1032人。土地面积22.2平方公里。2012年农场社会总产值3.4亿元,职工年均收入26150元,场员人均收入12520元。农场于1997年4月下放到福州市管理,农场的相关业务由福州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对口管理和指导服务。福州市政府于1999年4月下发了榕政综[1999]292号《关于加快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华侨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通知》文件,影响和制约农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学校、卫生院、派出所已在2001年完成剥离,减轻了农场负担;完成土地确权发证,保障了农场的土地权益;享受税收超基数返还、纳入福州市级财政的金融盘子、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等优惠政策,为农场的财政收入提供政策保障;农(电)网改造、海堤除险加固、侨居造福工程、村村通道路和广播电视网等工程相继完成建设。

  2012年6月,中共福州市委决定以江镜华侨农场22.2平方公里土地为依托,建设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规划范围以江镜华侨农场作为启动区,统筹周边地区纳入统一规划,并考虑部分填海,规划总面积65平方公里。按照“分阶段推进、有序化发展”原则,结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到2015年启动区的开发初具规模,园区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依托园区周边重大交通项目和港口项目的投入运行,产业组团基本建成,园区将推动海洋新兴产业、临海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临海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蓝色经济产业园。

  10、雪峰华侨农场(雪峰华侨开发区)

  雪峰华侨农场创办于1960年9月,主要安置印尼和越南归难侨。农场土地面积1245.51亩,在职、离退休职工285人,总人口778人,其中归侨272人,侨眷253人。几年来,农场认真贯彻国务院、福建省政府以及各级侨务部门农场改革发展文件精神,立足场情,以深化改革激活工作活力,以科学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以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农场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改善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七个有”,即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屋、弱有所助、居有所安。农场先后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福建省侨办评为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农场1997年4月下放南安市管理。1997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比照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1998年3月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2009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把开发区机构性质定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2010年5月泉州市编委会决定把开发区机构性质由事业序列调整为行政序列,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作为南安市委、市政府派出的正科级行政工作机构,实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华侨农场“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核定行政编制8名,保留参公人员编制13名不变,农场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华侨农场国有企业――定额补助事业单位――财政核拨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市直行政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五级跳”。

  开发区在农场1平方公里的用地上盘活620亩作为工业用地,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已引进机械制造、鞋业鞋材、家具家h为主导的23家企业,培育上市后备企业一家。2012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5亿元、工商税收3000万元,分别是2007年的7.3倍和7.5倍,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工商税收跃居南安市2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的第18位。针对农场发展空间已饱和的现状,农场积极寻求发展空间的拓展,得到南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行政区域和人口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拓展雪峰农场的规划范围,将紧邻雪峰华侨农场的洪濑镇、康美镇两镇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整合到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规划新区,新区总规划面积28.42平方公里,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50亿元,年纳税5亿元。首期规划4.24平方公里,区内已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三通一平”建设,已引进二个项目投资总额5亿元以上。

  11、长龙华侨农场(长龙华侨经济开发区)

  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东北部,创建于1960年,先后安置有印尼、缅甸、越南等8个国家的归国华侨1829人,是闽东地区主要侨乡之一,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00多人。1999年12月经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批准增挂长龙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委托福州市外侨办管理。辖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总人口1203人,其中归侨侨眷1203人。

  农场计划在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基础上,积极对外招商建设福州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充分发挥8个国家归侨的优势,引进东南亚特色民俗、饮食、建筑、歌舞等,与长龙的茶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东南亚民俗情调,提升旅游业水准。

  12、双阳华侨农场(双阳街道)

  创建于1960年2月,共安置包括来自东南亚十几个国家的归侨、侨眷3438人。1997年下放泉州市管理,双阳华侨农场转制并组建洛江区双阳镇,2005年9月撤镇设立双阳街道。辖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总人口15989人,其中归侨侨眷2003人。

  双阳华侨农场地处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北麓,位于洛江区中东部。农场按照“双阳工贸综合经济区”发展定位,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加强物流园区、泉州泉美植物园、泉州盆景园等第三产业项目建设;培育特色农业,重点加快花卉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13、东阁华侨农场(东阁华侨经济开发区)

  前身是国营农场。1958年由福建省轻工厅投资围垦建成盐场,1964年由国务院侨办接办更名为国营福建省福清东阁华侨农场,主要安置印尼、越南两个国家的归难侨。1996年划归为福州市领导,1997年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成立福州市东阁华侨经济开发区,委托福州市外侨办管理。辖区面积为6.63平方公里,总人口3655人,其中归侨侨眷3025人。

  东阁华侨农场位于福清湾西岸,处于元洪投资区组团范围内。距离福州市区72公里,距离福清市主城区12公里。农场加挂开发区牌子以来,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重点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开发区共分为工业区、种植业区、牧业区、淡水养殖区、旅游观光区和住宅商贸区6个区域,最终形成以高效、高科技农业为主,无污染或轻污染的加工业为辅的综合性华侨经济开发区。

  14、赤港华侨农场(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

  莆田赤港华侨农场创办于1960年,面积3.55平方公里,安置印尼、越南等八个国家的归难侨,现有人口3655人,其中归侨1413人,侨眷1612人;在职干部、职工441人,离退休职工658人。赤港农场落实政策,推进改革,维护侨益,改善民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福建省华侨农场系统“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侨居造福工程先进单位”、“扶贫解困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四届被莆田市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11年获“省级文明单位”, 2012年获得福建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先进单位”。

  赤港华侨农场原隶属省侨办,1997年,划归原莆田县管理,同年7月成立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为事业编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2年划归涵江区管理,核定机构编制,理顺领导和财政管理体制,实现了教育、公安、卫生等社会职能的剥离,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赤港农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侨发[2012]2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十项措施的通知》(闽政[2012]14号)文件精神,在2003年完成5000亩的土地确权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和实施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利用区位、土地、侨资等优势,招商引资,引进了46家工业企业(外资22家,内资24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投资上亿元项目9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15家企业通过了IS09001、9002国际认证。做为莆田高新区的核心区,1997年至2012年,争取政府投入资金3.6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亿元,企业为国家贡献税收3.5亿元。2012年实现GDP 20.7亿元,工业总产值6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财政收入65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29829元。工业企业吸纳农场归难侨及外来工1.5万人,拓宽了归难侨及其子女就业门路。

  15、常山华侨农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常山华侨农场1953年成立,先后安置13个国家、地区的归难侨8000多人。辖区土地面积115平方公里,15个管理区、村,常住人口20220人,其中归侨2539人,侨眷3142人。 199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是省级重点开发区和“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目前,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工业36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四类主导产业。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17.9亿元,工业总产值41.9亿元,财政收入1.38亿元。

  1998年10月,常山华侨农场下放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后,批准设立了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处级),实行华侨农场和经济开发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赋予行使县级部分行政、经济管理职能。班子领导成员纳入市委统一调配,科级干部按照“德才兼备”原则,根据“品德优秀、能力出众、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条件,在全场范围内选拔调配。2013年6月向漳州市政府申报的201项县级行政审批权大部分获批同意。

  近年来,农场抓住台湾产业西移,珠三角产业北迁,长三角产业南下的机遇,瞄准高新技术和朝阳产业,新引进96个项目,总投资149亿元。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四大产业。2012年工业产值已达41.9亿元,创工业税收5632万元,预计2013年工业产值可达48.3亿元,到2016年可实现工业产值上百亿。同时委托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编制旅游华侨城总体规划。从一街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展现美丽常山风貌,精心打造具有浓郁东南亚特色的“海西旅游华侨城”。已建成或在建的有:东南亚风情美食购物一条街、东南亚风情大酒店、东南亚风情商住小区、华侨文化广场、华侨艺术中心、华侨足球场、双山富美侨村、曼谷绿道、郊野公园等骨干工程。通过创办侨区艺术团,举办东南亚风味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歌舞比赛、海西侨城杯足球邀请赛,设立华侨博物馆、东南亚美食协会、书法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突出侨特色,做足侨文章,增强对客商投资的吸引力。

  16、泉上华侨农场

  创建于1966年10月,是安置归国华侨和印支难民的国营华侨农场,建场初期,农场系事业性省属国营企业,为区级单位,隶属福建省侨办管辖。主要安置从印尼回国的大批难侨及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回国的少数归侨。1999年6月29日,下放宁化县政府管理,为县直属国有企业单位。

  泉上华侨农场地处宁化县东部辖区面积为5.61平方公里,总人口1094人,其中归侨侨眷1069人。主要物产有李、奈、梨等优质水果以及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

  17、武夷山华侨农场(武夷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始建于1966年10月,先后安置了来自缅甸、印尼等国家归侨1890人,1978、1979年又接待安置越南难民374户,1709人。1997年4月移交武夷山市政府管理。2000年1月增设华侨经济开发区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副处级单位。辖区面积为6.98平方公里,总人口1541人,其中归侨侨眷1541人。

  武夷山华侨农场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部,距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15公里,距武夷山市区36公里。主导产业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

【编辑:罗渊】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