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云南省华侨农场

2014年04月29日 15:27  参与互动
字号:

  1、彩凤华侨农场(宾川县大营镇大营社区)

  彩凤华侨农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始建于1979年7月,前身是牛井农场,由三个互不相邻的片区构成,主要安置越南难侨。1989年划归宾川县政府管理。2001年9月,农场成为县属县管农业企业。XXXX年,农场改设大营社区,隶属宾川县大营镇政府管理。

  大营镇华侨社区辖区总面积为7.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归侨789人,侨眷816人。侨场属于半山区,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550毫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产业为桔果、葡萄。

  2、陆良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地处陆良县坝区中部,始建于1954年10月,是国家安置归难侨的基地之一,也是曲靖市唯一的一家国营华侨农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安置了从缅甸、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回国的归侨难侨3900多人。现仍有5个国家的归难侨,亲朋好友辐射香港、澳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2000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华侨农(林)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通知》(云政发〔2000〕211号)精神,陆良华侨农场属“县属县管”的农业企业,场办学校、医院、社会治安等已划归县职能部门归口管理。2009年3月13日上午,县委、县政府在陆良华侨农场举行了陆良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农场辖区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55人,其中归侨1980人。全场土地面积16852.41亩,其中耕地面积8528亩,淡水养殖面积2083亩。

  自2006年,县政府就已经将农场规划为“现代高新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区”,加大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扶持力度,蔬菜、水果种植、淡水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朝鲜蓟面积1400亩,鱼池2083亩,蔬菜2890亩,葡萄3500亩,花卉63亩,形成了“壮菜、稳粮、促渔、兴果”的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农业产业格局,成为了当地最有影响力的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基地。

  3、金坝华侨林场(金坝华侨管理区)

  金坝华侨林场创建于1978年,主要安置越南归侨,1988年,林场由省侨办移交富宁县政府管理。XXXX年,设立金坝华侨管理区。

  金坝华侨林场位于富宁县东北部,全场下设11个营林区,分布在者桑、洞波、谷拉、归朝等5个乡,管护经营面积15万亩,有林地13万亩。全场总人口1519人,其中归侨545人,侨眷 693人。国道323线及衡昆高速公路穿过林场,距富宁县城70公里,距广西百色市100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场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金坝华侨林场于1999年9月从广西林业厅引种速生桉、相思树获成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幅增加。

  4、芒市华侨农场(芒市勐焕街道城西社区、轩岗乡遮相社区、风平镇兴侨社区)

  芒市华侨农场历年接收安置归侨、侨生、难侨和外籍人总计4736人。1965年,为安置缅甸归侨,将“遮相农场”从“芒市农场总场”划出,改建为“国营遮相华侨农场”,由省侨务处领导。1974年撤销兵团建制,恢复“国营芒市农场”。1978年6月,为适应接收安置越南难民的需要,“芒市农场”改为“国营芒市华侨农场”,归属省侨办主管。1988年,芒市华侨农场移交潞西县政府管理。1992年成立华侨实业总公司,2003年3月成立芒市华侨集团公司。2009年4月20日,潞西市政府正式将芒市华侨农场的3个分场(城西、遮相、帕底)分别并入勐焕街道、轩岗乡、风平镇,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村)居委会。

  芒市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411人,其中归侨4000人,侨眷3330人。主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5、太和华侨农场(宾川县金牛镇华侨社区)

  始建于1958年,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于1958年1月建立作为接收、安置归难侨的生产、生活基地。从1960年起至1978年止,先后接纳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七个国家的归难侨3798人。1989年,正式移交宾川县管理。2007年,太和华侨农场并入宾川县金牛镇,改设为两个华侨社区。

  太和华侨农场辖区总面积为1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16人,其中归侨896人,侨眷1141人。该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发展农业。近年来发展优质柑桔3800亩,优质葡萄2000亩,名枣500亩,粮经比例达10:90,成为宾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产的“兴侨”牌葡萄系列产品已成为拳头产品。同时侨场发挥热区、侨乡和城区优势,建设了华侨家具市场、金牛建材市场和柳家湾农林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已有27家个体经济落户农场,有效促进了农场增效、场员增收。

  6、耿马华侨农场(耿马华侨管理区)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农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建于1958年3月,曾先后隶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管理。农场距县政府所在地耿马镇7公里,距临沧市154公里,距昆明583公里。现有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47万亩,其中甘蔗种植面积1.03万亩,水果0.33万亩,林地0.082万亩,其他0.026万亩。有水面518亩。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跨径4km,南北最大跨径10km,以丘陵地形为主,最高海拔1217米,最低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为18.8℃,年均降水量为132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辖区常住人口4034人,其中归侨1154人,侨眷1446人。

  自2009年3月挂牌成立管理区以来,在临沧市委市政府、耿马县委县政府等各级党委政府和侨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耿马华侨农场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甘蔗、畜牧、水果、蔬菜、云南坚果等绿色产业多元并举的格局,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8年的2244.14万元、2118元增加到2012年的7094.24万元、9120元,提前实现“两个翻番”的奋斗目标。昔日基础设施滞后,经济不发达的侨场实现了华丽转身,和谐富裕、欣欣向荣的边陲侨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山之魂、水之灵、风情耿马徐徐展开。

  7、平远街华侨农场(平远街华侨管理区)

  1959年3月,为安置印尼归侨,由国营平远街农场改建为国营平远街华侨农场,由中侨委领导,委任省侨务处管理。先后共接收安置归难侨5192人。1978年划归省侨办主管。1998年移交砚山县政府,实行属地管理。XXXX年,设立平远街华侨管理区。

  平远街华侨农场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3755人,其中归侨818人,侨眷901人。农业方面以烤烟、优质稻、林果为支柱凶悍也。2008年4月引进香港罗柱芬女士50万元资金在平远华侨农场三队建侨乡彩瓦厂1个,已投入生产,主要生产水泥彩瓦、水泥砖、预制水泥管,日可生产彩瓦3000余块、水泥砖900块、预制水泥管20根。侨乡彩瓦厂的建成投入生产,为平远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提供极大便利。

  8、甘庄华侨农场(元江县甘庄街道华侨社区)

  始建于1958年8月,六十年代初期为安置印尼华侨而兴办为华侨农场,共安置归难侨4138人,其中包括七十年代末相继安置越南难侨近2000人,是以接待安置归难侨为主的农业企业。1988年,下放元江县人民政府管理。XXXX年,甘庄华侨农场并入元江县甘庄街道办事处,改设3个华侨社区。

  甘庄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下辖3个农业分场,1个机制白糖厂。总人口7905,其中归侨1059人,侨眷1491人。主要产业为甘蔗、芒果、蔬菜等种植业。

  9、红河华侨农场(澧江街道红侨社区)

  始建于1960年,自建场以来,先后安置过1900多名来自印尼、缅甸、柬埔寨、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的归国华侨。1975年红河华侨农场由农垦管理改为省侨办领导和管理。1988年6月,华侨农场改革,由省侨办直管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管理。XXXX年,并入澧江街道办事处,改设红侨社区。

  红河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5.41平方公里,总人口1170人,其中归侨116人,侨眷147人。主产芒果、香蕉、青枣等水果,水产养殖也是农场特色产业之一。

  10、勐库华侨农场(勐库华侨管理区)

【编辑:罗渊】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