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云南省华侨农场(2)

2014年04月29日 15:27  参与互动
字号:

  双江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辖4乡2镇和勐库华侨管理区、双江农场管委会,72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5%,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勐库大雪山万亩古茶树,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北回归线横穿双江自治县县城,气候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境内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充裕,森林覆盖率达62.1%。

  双江自治县勐库华侨管理区前身为双江县国营勐库华侨农场,是为安置越南归难侨于1979年1月由劳改农场改建设立,先后共接待安置越南归难侨13批402户2192人。1988年5月,移交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10月,将华侨农场确定为县属国有农业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政企合一的管理运作模式。2008年2月,在保留国营勐库华侨农场牌子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华侨管理区工作委员会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勐库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为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区总面积为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1人,其中归侨1378人,侨眷1521人。辖区耕地面积6933亩,现有茶园3745亩,柑桔1200亩,蜜雪梨1300亩,甘蔗580亩,农田170亩,旱地483亩。

  茶叶产业是全场涉及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紧密性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有茶叶面积3745亩,产量达270万公斤,总产值918万元,人均纯收入642元。先后成功引进陕西利丰、昆明恒沅公司和保山市昌宁县柯街华侨农场“顺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落户华侨管理区试种和发展螺丝椒、龙椒、线椒等优质辣椒和无筋豆等高价值蔬菜种植。试种成功并推广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360亩,种植无筋豆160亩,大棚辣椒100亩,露天辣椒100亩,实现蔬菜产值400多万元。重点抓好以无符蜜桔优良品种更替、高值嫁接转换等低产果园改造工程,以矮化、密植、早产、丰产为方向,充分开发和利用适宜荒山、荒坡土地,积极引进种植优质早熟密雪梨1300亩,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11、稼依华侨农场(稼依华侨管理区)

  稼依华侨农场位于砚山县西南部,距县城44公里,是以盛产水果为主的农业农场。始建于1955年,1963至1978年先后接收安置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的归侨后,改称为国营稼依华侨农场,曾先后隶属于省垦植局、中侨委(省侨务处)、省军区、省农垦总局、省侨办。于2001年3月,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于2009年3月,实施了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农场改制为砚山县人民政府稼依华侨管理区,保留稼依华侨农场牌子。管理区辖区总面积为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98人,其中归侨400人,侨眷457人。场员居住分散,涉及稼依、盘龙、江那3个乡镇。管理区占地面积为4940亩,耕地面积为3510亩,人均耕地2.2亩。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主要产业有桑蚕、水果、蔬菜,特色产业侨园梨和猕猴桃。

  12、宾居华侨农场(宾川县州城镇华侨社区)

  宾居华侨农场位于云南省宾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占地8876亩,其中耕地面积5473亩,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归侨853人,侨眷494人。宾居华侨农场于1956年经云南省委批准建立以生产棉花为主的机械化农场,1962年至1964年,先后接收安置印尼、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归侨。1970年3月,成立建设兵团。1978年至1979年,又接收安置大批越南难侨。2001年3月,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2009年3月,按照国发〔2007〕6号文件要求,实施了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国营宾居华侨农场改制为宾川县人民政府宾居华侨管理区。2010年12月,成建制并入州城镇,成立了州城镇华侨社区。目前,除少量归难侨已离开农场前往港澳地区及海外第三国家定居外,还有印尼、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归侨,在国内外联系都比较广泛。

  在华侨农场改革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抓好农业生产、实现场员职工增收为基础,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农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稳定。宾居华侨农场把近5年来的华侨事业费项目资金400余万元,连续投入柑桔产业扶持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场柑桔种植面积达51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3%,农业总产值实现4545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868元,粮经比例调整为5:95。全场柑桔挂果面积4986亩,产量1.3万吨,实现产值2493万元,人均水果收入近万元。是中国优质柑桔基地和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出口基地备案核心示范区,其中4000亩柑桔获得了《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在市场上已占有一定份额,市场前景较好,柑桔产业已成为广大归侨侨眷增收致富的主导支柱产业。

  13、柯街华侨农场(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

  柯街华侨农场位于保山市昌宁县西部,距离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7.64平方千米。下设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403人,其中归侨1255人,侨眷1535人。有耕地7407亩,有粮食、果蔬、甘蔗、香料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602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7535元。2009年初,柯街华侨农场迎来了建场以来的第三次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目标。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农场管理体制完全得到理顺,归侨侨眷的住房困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道路、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遗留的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文明和谐新侨乡”建设成效明显。

  今后几年,华侨社区的发展总体思路是:“提升一产,发展二、三产”,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增加场员收入,稳步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的和谐新侨乡。农业上,坚持“稳粮、提菜、固蔗、壮畜、育新”的发展路子。巩固粮食生产,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总面积稳定在4500亩,总产2000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以上;提升蔬菜产业,依托全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并提升蔬菜产业,在改善设施、扩大面积、落实科技、改良品种、降低农残、打造品牌上下功夫,面积发展到3200亩,达到人均一亩,产值3200万元以上,人均蔬菜收入1万元以上;巩固甘蔗产业,促进土地流转,引导扶持大户,面积恢复并稳定在1500亩左右,产量6000吨以上,产值150万元以上;壮大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保险,大户扶持等政策,依托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大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大力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年生猪存栏2000头以上,出栏2500头以上,产值250万元以上。积极培育水产养殖、蚕桑、香料烟、热带水果等新兴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产上,将盘活土地资源和闲置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三产上,将以小集镇为依托,积极发展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最终形成一、二、三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的产业格局。

【编辑:罗渊】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