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精粹:百万海归将享普惠政策 "侨交会"引关注


中国侨网3月20日电 全国“两会”刚闭幕,让侨界振奋的消息就来了。2015年,180万“海归”将获得更多优惠政策,享有更优质服务。而深圳首届“侨交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目前已有100余家海外社团报名。泉州为散居社会贫困归侨建设侨居工程,已建设138套侨居房。更多侨界要闻,尽在一周精粹。
3月17日,记者从2015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获悉,今年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深入研究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普遍关心的创新创业、信息沟通、岗位对接、档案管理、毕业派遣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留学回国人员回流扎根、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总量180万,其中有近100万是过去三年回来的。这意味着在聚焦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政策的同时,也要为180多万留学回国人员制定普惠性服务政策。
海归回国创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看他山之石能攻玉
对想创业的“海归”来讲,酒香也怕巷子深。海归硕士杨晓娇曾经是澳洲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年她回到重庆创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培训班启动资金就用了40多万。2014年12月,培训班在重庆歇台子科园6路一个200多平米的店面开班。可是, 3个月以来,只吸引了10名学生前去上课。
“我希望渝商创业帮帮团的导师们能给我们一些指导,靠‘路过’和派传单已经不起作用了。我们需要解决招生问题”,17日,她为了拯救培训班不得不求助于媒体。
相比起杨晓娇,另一名“海归”可谓深谙互联网商业模式,当起了靠电脑和手机做买卖的新时代“卖货郎”。1986年出生的槟果(中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槟果公司)CEO李万方,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他一方面运用一线销售团队收编小店铺,另一方面将本地供货商和外地供货商一起纳入综合性零售终端供应链,形成系统。
“反映比较突出的是教育部学位认证需等待3个月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表示。因为学位未得到认证,其他手续无法办齐,用人单位只能以临时人员的身份聘用“海归”,导致他们不能享受医保和社保,造成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
陈保善建议,在有关部门学位认证服务的基础上,政府应授权有资质的用人单位决定所聘人员是否参加学位认证,而留学回国人员只要有驻外使领馆签发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学位证书,就可以正式受聘于用人单位并申报各种人才计划。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减少引进人员落户所需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