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旧金山华侨华人桑梓情切 世代传承华人智慧(图)(2)

2016年09月07日 11: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城中探粤

  东华医院  唐人街的心跳

东华医院行政总裁余金玲介绍东华医院情况
东华医院行政总裁余金玲介绍东华医院情况

  旧金山市杰克逊街835号,矗立着一栋气派非凡、带有中式建筑装饰元素的8层医务大楼,这便是北美地区唯一一间由华人创办、主导的非营利性社区医院,创建于1899年的侨立东华医院。

  对于许多旧金山的老华侨来说,东华医院不只是一所深受信赖的医疗机构,它更被誉为是“唐人街的心跳”。

  据1882年的《旧金山纪事报》报道,因当地公立医院一度拒绝华裔居民就诊,广东移民组成的公所、会馆和社团决定集资合办一所以华裔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机构。东华医院于1899年开业,原址在1906年大地震中被毁,1925年迁往杰克逊街835号。1940年,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就出生在这里。

  如今,东华医院在旧金山市区和南郊建有4个医务中心,服务人群早已不再局限于华裔族群。为符合旧金山市地震防护要求并应对不断增加的病患,东华医院旧大楼今年4月刚刚完成耗资1.6亿美元的重建工程,中华总会馆及三邑、宁阳总会馆均欣然参与资助。

  据东华医院行政总裁余金玲介绍,新医务大楼面积达10万平方英尺,不仅设施先进,设计人性化,在装修上也大量采用花鸟鱼虫等富于生命力的中国元素。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东华医院还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签署了护理学专业学生见习合作备忘录。

  华人公墓  身故后先葬于美国

  “过去旧金山华人备受歧视,曾经‘死无葬身之地’!”台山宁阳总会馆资深商董伍璇灿向南方日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世纪移居旧金山的粤侨保持着传统的“二次葬”风俗,即每当有同乡身故时,先是葬于美国坟场,然后由各大会馆属下善堂择期集中捡拾遗骸,运回故乡重新安葬。

  华人遗骨最初安葬于旧金山市近郊的孤山墓园等地。19世纪50年代,华人被勒令不可以在西洋墓地下葬,被迫择地迁葬。1898年,三邑、冈州、肇庆、阳和、合和、人和六大会馆联合筹资于Happy Valley购买山地,辟为永久性的“六山坟场”。宁阳会馆则在旧金山市郊区Colma市购地建成“宁阳余庆堂山所”。

  因台山籍移民人数增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伍璇灿与几位商董组成小组,决定斥资400万美元购地扩建新宁阳坟场,因耗费巨大,不得不以宁阳会馆名下物业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作为牵头人的伍璇灿顶着压力,几经周折力排众议,终于促成新坟场的落成。他还发挥经商才干,提议会馆旗下各姓氏分支团体集体购买的方式筹措资金,在四五年内就还清了所有贷款,成为一段佳话。

  华文学校  历史悠久已逾百年

  漫步旧金山唐人街街头,随处可见各间华文学校的招生广告。其中,中华学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其前身是旧金山中华总会馆于1888年创办的大清书院。

  据统计,光绪年间,旧金山华埠已设有私塾、专馆十余间,供华侨子弟在公立学校上完课后来此学习中文。20世纪初,旧金山大兴新式华文教育,按新式学校模式开设国文、经济、历史、地理等课程,后又逐渐发展出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现代教学体系。目前,中华学校开设有粤语、普通话、简繁体中文等不同课程,拥有约1800名学生。

  在旧金山中文学校中堪为翘楚的,还有1920年由南海福荫堂创办的南侨学校。南海福荫堂总理、南侨学校校董会主席关家澄介绍称,学校从创业时的3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从幼稚园到高中总计近2000名。

  学人论粤

  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

  华人科技精英是无形财富

  美国的广东传统侨团在世界范围内的同类社团中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最强的。历史悠久,制度成熟,经济实力雄厚。100多年前,广东华侨眼光独到,置办了很多物业,既可作为侨团的办公和娱乐场所,还可出租并以租金维持侨团的正常运转。因此,广东华侨社团内部运作资金充足,这是广东传统华人社团在美国能够长期存在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中美交流中,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政治层面,广东传统侨团的影响力很大。由于这些侨团历史悠久,参政意识较强,他们在中美关系、海峡两岸问题上能够发声。另外一个特色是重视教育。在美国,所有的华文学校都是华侨社团建立的。他们成立董事会、聘请校长、任用老师,培养了很多具有传统中华文化修养的精英人才。

  眼下,美国侨团和国内的合作大多集中在科技文化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比例在世界各国中独居鳌头,美国的华侨华人科技精英比例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鹤立鸡群,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应继续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

  粤人遗踪

  “金山伯的女人”填补华侨文学史空白

伍可娉
伍可娉

  “我的一生与‘山’有缘,我的写作有三个永恒的主题:台山、中山、金山。”在旅美三邑总会馆,出生于侨乡台山的华人作家伍可娉面带微笑地展示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金山伯三部曲”(《金山伯的女人》《要嫁就嫁金山伯》《金山伯与弃女》)。作品为长期处于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书写边缘的万千侨乡留守女性著书立传,被评价为填补了华侨文学史的“百年空白”。

  伍可娉是家族里的第四代移民。她曾祖父原本在台山务农,后乘坐“三枝桅”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谋生。

  “在台山方言中,出洋叫‘出路’,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男人。”伍可娉说,这些被当地人称为“金山伯”的人,一辈子难得回乡一两次,许多人第一次返乡是为娶妻生子,第二次是为了落叶归根。很多“金山伯”的女人被迫承受夫妻长久分离、“守生寡”的痛苦。伍可娉从小就目睹家族里“金山婆”的遭遇,这为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赴美之前,伍可娉与原籍中山的丈夫吴耀庭(美国中山德善堂监事长、驻美中华总会馆商董)是中山医学院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两人在中山人民医院工作了 17年之久,共育有4个女儿。

  1982年,伍可娉和丈夫带着4个女儿移居旧金山,夫妻俩依靠在唐人街经营花店、开设中医医馆维生。随着生活趋于稳定,伍可娉萌生了创作的念头:“我发现我的女儿们已经不记得故乡的事情了,不应该让祖辈的历史就这么消失在尘埃中……”

  伍可娉用了整整10年时间,终于完成长篇处女作《金山伯的女人》。她发现自己与笔下女性人物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渊源,时常情不自禁就流下泪来。“那些故事经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我不知哭了多少次。”

  自2009年起,“金山伯”系列三部小说分别在美国出版,在旧金山华侨华人当中引起热烈反响。如今,伍可娉最大的心愿就是“金山伯三部曲”能被搬上银幕。“无论离开家乡有多远、过了多久,我们华侨华人的根始终在中国!”(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王娅婕 肖茜 发自美国旧金山)

  (指挥:姚燕永 统筹:陈 志 梅志清 孙国英 执行:林亚茗 李 培 联合主办: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 支持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