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作家黎紫书:希望标示出马来华人才能写出的中文(2)

2017年10月09日 15:30   来源:澎湃新闻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澎湃新闻:有评论说你短篇更好,你自己觉得呢?

  黎紫书:短篇更顺手。以我的个性,显然更适合写短篇,因为我急着要看成果。长篇要准备的功夫很多,生活里很多事情也会把你写长篇的过程打断。虽然我现在全职写作,但也不真的能靠长篇为生。要不断要写别的,当评审,写专栏,来支持你去写完一个长篇。长篇的思维会不断被打断,所以我现在的生活状态,都不是特别适合写长篇。

  澎湃新闻:读《告别的年代》时,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小说里杜丽安这个人物似乎是不会老的。别人都老了,她还不老,是不是她身上附着了某种永恒的东西?也有一些别的作品里有这种不老的女性形象,比如白先勇的尹雪艳,王安忆的王琦瑶,甚至金庸的小龙女。

  黎紫书:当然我写的时候没有想到说读者会觉得这个人不老。写她的时候,是要写一个强悍的美丽的女性的形象,时间年龄并没有让她消弱,反而让她更美丽。所以是对女性的美的追求吧。写的时候,我也不觉得她没有老。越写下去,越觉得她年纪越大,反而更厉害,更漂亮了,这是我自己对女性的完美和漂亮的追求,自然体现在写作上。我相信这种美丽的女性在其他作家那里都有体现。但小龙女不一样,她是一个时间以外的人物。而杜丽安是一个入世的人,在世俗里打滚的人,越滚越漂亮的人。

  喜欢写微型小说,尽管不受主流文坛待见

  澎湃新闻:这次出版的《余生》是微型小说集,好像你很喜欢这个文类。

  黎紫书:是的,我一直在写。微型小说是我非常喜欢的文类。稍微超过一千字,最长不超过1500字。但是微型小说不受待见,文坛不会把它当回事。评论家、学者们更不把它当回事。但我觉得,如果你能掌握和创造出一套微型小说的美学标准的话,它也是可以有很大张力的。现在新加坡有很多人写这种微型小说。一个原因是比较容易刊登。对我来说,我自信我可以写得很好,而且微型小说的读者层面很广。在马华来说,文学的阅读越来越小众,萎缩,是不是读者出了什么问题,作者是不是有责任?微型小说可能是一个桥梁,可以把更多非文学类的读者带到文学里来。

  《余生》里这些小故事我写得非常用心,可是微型小说很难出版,70多个小说,其实很难写。看起来短小,很容易写完,但比一般的短篇更难写好,你要用这么少的资源去完成一个深刻的丰富的小说。在这么大的限制下,要写出好的作品,可遇不可求。这个自选集里面有我很多年的心血。

  澎湃新闻:说到微型小说这个文类,中国大陆主流的那一批严肃作家基本不写,似乎只有张嘉佳这样的非严肃类的作家会写微型小说。

  黎紫书:几乎所有学界的人,都会觉得微型小说是轻薄的,不当回事,觉得不可能表现出深的东西。在我们那边,喜欢阅读微型小说的人倒比读长篇的更多,即使非文学的读者也可能喜欢。当然我的理想不是说写一个让你在五分钟之内可以看的小说,而是说,如果你只有五分钟可以看我的小说,那我希望那个小说可以在你脑海中逗留更长时间,这个可能性是更容易做到的。长篇的话灌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写微型小说,每一个字都很重要,甚至标题都会发生作用。而且在我们那边发表困难,发短篇都要排队,所以报章比较欢迎微型小说这种作品。尤其在新加坡,有一些人很喜欢写微型小说。他们更夸张,五百字。我不认同,太短了,一千字已经很难写好的话,五百字,那你真的得靠从天而降什么神的光才能把它写好。

  澎湃新闻:那有点像写微博段子。

  黎紫书:对,就是靠一种技巧,一种机制,但是技巧很快就过了。你玩的是一种惊喜的话,惊喜很快就会过去,没有办法回味,一次用完就没了。

  澎湃新闻:你刚才说新加坡作家写微型小说,那都是英文写作吧?

  黎紫书:也不是,当然他们英文写作更受重视,但也有一部分人在用中文写作。很多新加坡作家就是从中国过去的新移民,我去当新加坡文学奖的评审,得奖的都是新移民。那就有点尴尬,因为如果得奖的都是新移民,你读的时候已经能感受到他不是新加坡本土长大的。我就会跟新加坡的评审有一点争执。对于新加坡本土的评审来说,他们希望看到得奖作品里有更多新加坡本土色彩,对新加坡的情感啊,可是你要让新移民做到这个是很难的,他们才刚来。但没办法,他们技巧好啊,文字好啊。他们有的就不写新加坡,或写大陆的题材。因为这样我就跟新加坡本土评审有争执。因为你的规则里面没有说一定要写新加坡题材啊。但我也明白,如果我是一个本土的评审,可能也会觉得尴尬,怎么都感受不到一点新加坡的气息。

  西方人不读中国作家作品,是他们的损失

  澎湃新闻:马来西亚的花踪文学奖是不是更偏向大陆以外的作家?

  黎紫书:一开始花踪文学奖,有好几组类别,开始绝大部分只是面向马来西亚公民,后来稍微扩大一点,在马来西亚居住超过十年以上可以参加,因为如果只有马来西亚公民可以参加的话,那么那些留台的马华就不能参加。文学奖是有一个排外的问题。中国台湾的情况比较好,《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文学奖公开让全球华语文学参与竞逐。但这两年时报的奖没了,联合报的奖也换了,很多文学奖对外关门了。华踪文学奖好像也只保留一个类似成就奖,这个奖是公开给全世界的华人作家的。

  澎湃新闻:从中国大陆写作的文学史来说,似乎几乎不怎么提马华文学。

  黎紫书:我真的觉得,比如大陆和台湾的美学趣味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大陆觉得很好的,台湾就不是这样。台湾觉得很好,中国大陆这边可能不喜欢,不符合阅读习惯。但我觉得现在这个年代,学者们应该有这个气魄去知道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美学标准,各自有哪些好,应该有更大的胸襟去接纳不同的类型的作品吧。

  澎湃新闻:有时我在想,我们一提到马华文学的时候,说马华文学边缘,可放到全世界来说,中文写作不也是吗?

  黎紫书:对啊,西方人问你,你看什么书啊,他们的意思是期待你告诉他们,你读他们的书,莎士比亚啊这些。那你如果告诉他们说你读中国作家,他们会觉得那是他们版图外面的东西。

  澎湃新闻:反倒是我们中国读者会去读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作品,引进的也非常多。

  黎紫书:我们读得比他们多。我会想,为什么我们华文的作品不能做到和其他人那样?对西方人来说,马奎斯(大陆称马尔克斯)那些都在他们的世界文学的版图里,日本文学更走进他们一点。

  澎湃新闻:但作为作家,你改变不了什么。

  黎紫书:是的,你改变不了。但作为作家,我很感兴趣,为什么?是翻译上的困难?我们是不是少了一个什么东西,还是不如日本文学?并不是我在乎怎么没有外国人来读我的作品,本来作为马华作家,我就是边缘,我习惯了没人读我的东西。但从一个写作人的东西,我想知道。不仅仅文学是这样的情况。音乐也是一样。你去问西方人,他们只说他们的。如果你说你在听他们之外的那些东西,他们觉得你根本都不算在听音乐。

  澎湃新闻:我们最一流的作家,拿去和国外一流的比,不逊色吧。

  黎紫书:我觉得他们来接受我们的时候,文化上有一层隔。日本的文化有一种美学上的东西可以吸引他们,日本人创造了自己的美学观,比如极简的风格,一下子就打动了他们。我在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们太繁杂了,他们进不来。

  澎湃新闻:有时候我觉得你们不爱看,那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黎紫书:对!是他们少知道了世界上一个大的东西,我们比你们懂的多。当人家问我的时候,我说我读一些中文的东西。他们说可是你不读英文的吗,我也说我也读,可是我不会因为这样就汗颜。我对你的世界知道的多一些,你不知道我的世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