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福建泉州泉港土坑 一个海商聚落的海丝传奇

2018年02月26日 11:0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土坑古民居群
土坑古民居群

  原标题:泉港土坑 一个海商聚落的海丝传奇

  本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刘泽阳 文/图

  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一排排古厝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飞檐翘顶依旧,置身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古村落,昔日的繁荣昌盛清晰可见。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北翼著名的海商聚落——泉港土坑,曾以对外贸易、商品中转兴盛数百年。

  年终岁首,记者走进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探寻一段波澜壮阔的海商传奇。

修缮一新的绣花楼
修缮一新的绣花楼

  繁华建筑 由海而兴

  在土坑村干部刘永良的带领下,我们漫步村中古道。阳光洒在那些陈旧的屋檐悬壁上,历史风霜掩不住惊艳。屋檐上活灵活现的石雕、悬壁上惟妙惟肖的木雕,散发着被时光润浸的暗香。

  土坑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时福建莆田贵族刘宗孔因避“靖难之变”,携眷至此。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

  据《涂山族谱》载,土坑村由明至清,建造有40多座大厝,均属石木砖结构,总占地面积约26800平方米,聚集成一片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这些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排列有序。古民居建筑多为窜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

  这些雕刻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线条细腻,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结晶。

  土坑古建筑的庞大规模,离不开刘氏家族繁荣的海上商贸活动。

  明清时期,泉港海外交通贸易处于鼎盛时期。泉港土坑港市是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区域,这些港市商业区域成为泉州海外贸易在内陆的中转站,海运的起点。在海商的带动下,土坑村的经济迅猛发展,以海商为主发展到开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港市。

  据介绍,土坑村刘氏先祖从事海上贸易历史悠久,自明永乐二年(1404)莆田的刘宗孔家族迁居土坑村,土坑人秉持勤劳、拼搏的精神,使得土坑村在清代脱颖而出,村子生意之大,远近闻名。乾隆年间,村里诞生了三支强大的贸易船队,一支由刘端弘(人称“刘百万”)率领的船队,拥有20艘三桅洋船;一支由刘端弘的大儿子刘建珍掌管,拥有18艘船只;还有一支则由刘端山、刘建布父子控制,有16艘同类洋船。他们海路走厦门、宁波、台湾,远至琉球、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融经商、居住为一体的土坑古街

融经商、居住为一体的土坑古街

  开馆兴教 家规传世

  清乾隆年间,土坑村人刘端弘购置大帆船,投身海上贸易事业,终成一方巨贾。据说刘端弘在村子里共建了18座大厝,还开设了6间当铺,身家以百万计,所以人们称他为“刘百万”。

  据传,刘端弘虽然没读过书,却一贯敬重文人,他一直渴望能在土坑营造书香氛围,让村民都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土坑村能多出人才。于是,他和堂亲刘端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兴教。刘端弘为此开办了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办了北文武馆“凌云斋”。为鼓励学习,在两馆中,习文者免费,习武者每日可获赠一粒鸡蛋。

  刘端弘和刘端瑜组建选青斋与凌云斋之后,村里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他们,于是顺裕文武馆、礼贡书院、三房文馆、三房武馆、五主文馆、横龙武馆、绣花楼学堂(专供女眷学习所用)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刘端弘、刘端瑜还重视引进人才,来助力村子教育事业的腾飞。他们特地从浙江请来名儒陈逢春,妥善安排他住在村里,令其能安心为学子授业。自从大力兴教以后,土坑人才激增、精英世出,村子被誉为书乡、学府,全村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据谱牒载,清代土坑金榜题名的文武进士、晋升仕人者达70多人。一时之间,村中旗杆林立,牌匾丛悬,文兴武昌。

  近年,土坑原有的文言文版《土坑乡规》被逐一整理、翻译成现代文,并最终汇编成了《土坑刘氏家规家训》。查阅此书,我们得知刘氏家规多达25条。刘永良称,这些家规有一部分是在明代就形成的,其余则是在清代又进一步完善的。

  除了“敬天祖”“敦孝悌”“尚俭素”等较常见的条目外,刘氏家规还特地提出要“隆师傅”“尊高贤”“端蒙教”,这些都是针对教育而言的,即要求族人要尊敬老师,尊敬贤士,以美德教育敦促人。

  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名儒陈逢春对村子的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土坑村人甚至还为其设庙奉祀。我们在村中看到,这座名为“兴天府”的小宫庙,宫口还有一副“逢凶化吉保平安,春风化雨洒万户”的石柱联。刘永良说,此联是取“逢春”二字所作的冠头联,也是为了纪念古代名儒陈逢春的。

土坑古厝的瓷砖画历久弥新,神采依然。

土坑古厝的瓷砖画历久弥新,神采依然。

  保护修缮 再现风采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土坑村于2014年获批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流逝,泉港土坑村港市已经褪去往日的商业繁华,港市遗址内的历史建筑保存状况良好,但由于自然老化、风化,及其受台风、暴雨等自然因素的破坏,许多古厝结构性腐朽、功能性退化现象突出。

  去年,泉港区启动土坑海商聚落整治修缮项目,对古厝群进行保护修缮,主要解决历史建筑老旧破损、部分建筑景观不协调、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目前,土坑村先行修缮的绣花楼已完工。绣花楼位于土坑村“提督府”旁,始建于清代,相传某位刘姓小姐深受父亲喜爱,其父命人特别为小姐修建此楼,专供小姐在此居住、绣花。

  修缮完工后的绣花楼重焕光彩,从后院的石阶走上绣花楼二层,窗外景色一览无遗。村中另有十多栋古大厝正在施工,环境整治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刘宗强是项目保护修缮组的副组长,不时要到现场安排工作。“这古厝右边的墙倒了一半,要再修复。用什么样的砖头,我们都要亲自挑选。”他说,砖头上的纹路和色泽都要尽可能与另一半墙上的砖相似,做到“远看是一体,近看有微差”。

  此外,村里还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据介绍,在土坑村的厦门口市码头开始了考古钻探,在1.2米至1.8米深的淤泥下,专家终于看到了被层层掩埋的海泥堆积。在对近3万平方米的港口遗址挖掘后,陆海分界线终于明了,在考古勘探区域发现了海岸、海滩、海沟、进出口等迹象,证明这里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面海临风、连接世界的海商聚落。

  刘宗强说,施工团队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土坑村的保护作整体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再现风采,让人们在这里细细品味古厝魅力,追溯那一段传奇的海丝故事。

  期待土坑古民居重焕光彩。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