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他右手残疾却频扶弱者 当了30多年“和事佬”
生于1949 | 他当了30多年“和事佬”……
作者:项菁
他
生来平凡
却不屈于平凡
纵使右手落下四级残疾
但他从不认命
拼命从苦难的泥淖里爬起后
他壮大事业、频扶弱者
还争当百姓的“和事佬”……
“资产再多,它留不住也带不走,但留下更多好事迹,让更多人受启发,才是无形的财富。”这是70岁张尚明受访时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张尚明,1949年12月29日出生,是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人。他是共产党员、绍兴市人大代表,也是全国自强模范。
贫苦的出生、跌宕的奋斗岁月给予他无尽的精神洗礼,但“不忘来时路”的他,除了发展自己事业,在生活宽裕之时不断扶起身边不幸者,退休之际更是主动当起辖区“和事佬”,愿为基层治理贡献绵薄之力。
年轻落下残疾却不丢奋斗
张尚明出生时,其家庭并不富裕。
“从小因为没钱上学,只能在家以放牛、种田谋生。”张尚明回忆,独自闯闯荡荡了20多年,27岁因为做木工发生事故,不幸落下四级肢体残疾。
“当时写字都相当困难,感觉命运跟你开了一个大玩笑。”然而,坚强的张尚明没有自暴自弃,为了生计,他继续寻找其它适合自己的工作。
学开船运输沙子,连续3个月往返于上虞和上海的水域间;把绍兴产的袜子运到安徽黄山,又在冰天雪地里贩卖袜子……
有一次,运着黄砂的船沿途经过杭州钱塘江时,船被礁石撞破,作为船夫的他懊恼于自己受伤了的手,因为没有力量把控船的运行方向。“后来终于挪动了船,但不幸的是,黄砂沾了水变得不再值钱,后来船开至嘉兴附近每吨几块钱就卖掉了。”
诸多可尝试的工作他都尝试了一遍,甚至还被身边的人嘲笑他那笨拙的右手。
1980年,改革开放的暖风抚及到了他,这一年成为他人生的重要拐点。
“那时候,政府叫我们回去创办乡镇企业,包括我在内的8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乡。”凭借着一股敢拼敢闯的劲儿,张尚明等人脚踏实地办厂、经营。
工厂起步阶段,张尚明称全靠摸索,压力巨大。
“当时办厂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人,有这么系统的产业链。那时我需要外出购买材料,然后回厂自己生产,还要自己用手拉车把产品拉出去卖,一个人撑起了全产业链。”
因为缺乏办厂经验,张尚明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1986年,企业的使用商标在公告期间被裁定不予核准注册,我连夜跑到北京,还住了2.8元一晚的旅馆……幸好经过坚持不懈的维权,国家终于依法予以核准注册商标。”
正因如此,张尚明逐渐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后他开始进修法律课程,通过学法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合法权益,也就此奠定了他后来为民解难、调解纠纷的基础。
而这家原本只有20个工人的小酒厂,在张尚明等人的闯荡拼搏下,经过近40年的积淀,已发展成总资产4.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张尚明如今仍是该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坚强、奋斗、不怕吃苦,或许就是张尚明成功的三个秘诀。
他帮扶弱者更传输善念
因为自己贫苦的出身和跌宕的经历,除了执掌自己企业,这几十年来,张尚明还始终牵挂着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企业渐渐稳定后,他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读不起书的农村贫困学生身上。张尚明坦言,自己小时候因为没钱读不起书,后来每当看到跟他有着类似经历的孩子时,他万分心疼,“有能力帮别人的时候,说什么都要帮。”
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论是孤儿还是贫困孩子,只要张尚明知道的确存在现实困难的,他能帮则帮。
2006年,他偶然看到《法律与生活》杂志封面上的一篇报道。报道说,一个贫困家庭突降四胞胎,本是欢喜之事,却给他们一家带来沉重的负担,母亲无奈带着四个孩子乞讨。
张尚明回忆,看着杂志上天真无邪的四胞胎和满脸愁容的母亲,当时他就给杂志社打了电话,表示愿意以签订捐赠协议的形式抚养四胞胎。
受到帮助后,这位母亲带着四胞胎回老家安心抚养起了孩子。“这些年,常常有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好消息传过来,我也觉得很欣慰、很值得。”张尚明感慨。
原本与他毫不相干的事情,他却愿意主动“插上一脚”。
不仅仅是贫困家庭小孩的成长难题,张尚明还细心留意到,不少学生也存在着因经济困难对高校望而却步的无奈,2012年,他就主动出资一口气帮助13个孤儿上了大学,缓解了孩子们学费、生活费的庞大压力。
据了解,他先后结对50多名贫困生和孤儿,捐助金额200余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捐款并不是张尚明的最终目的。他说,更重要的是想让受助者心怀感恩,而后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很多人因为贫穷的家庭经历,对读书这件事其实并不感冒。有些孩子曾对我说,家里条件本身不好,还是想赶紧挣钱养家。”对此,张尚明就会耐心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疏导。
“我给他们讲述我小时候的苦难故事,遇到的一系列难事和如何破解的办法,以此来感化孩子的心灵。”张尚明说,除了经济上支援,小孩子、年轻人在成长中心里变化非常复杂,更需要大人在精神上进行跟踪疏导,“就好像年轻人站在十字路口,你拉他一把,让他更快地走向正轨。”
正如他常跟受助者说的一句话:知识不是赚钱工具,而要成为能够帮助他人的办法。
他是热心肠的辖区“和事佬”
他从泥潭里爬起,又去扶起诸多深陷泥泞中的不幸者……而今他更是不屈年纪,在政府帮助下,主动在辖区办起了尚明调解工作室,当起了辖区人人皆知的“和事佬”。
事实上,从他1980年创办企业至今,张尚明一直做着“和事佬”这项“分外工作”。30多年来,不论他身边发生大事小事烦心事,乡亲们总会让他来“唠唠嗑”“评评理”。
1999年的一起信访积案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调解。当年,周某丈夫因意外猝死,政府相关部门则在周某50周岁后每月赔偿其一定费用,然而2017年5月,相关部门发现其补助与政策规定不符,于是对其做了停止发放的处理。
周某对此颇感不满,作为人大代表的张尚明主动与周某进行沟通,并以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她生活补助。最终周某化解了心结。
类似调解案件不胜枚举。而当问及“又要壮大企业,又要顾及百姓,您如何分配时间”时,张尚明却回答两者同样重要,时间自然会平衡。
而随着张尚明在当地调解事例的频率和成功率越来越高,民众对他的信任度越来越强。
然而,当一名“和事佬”并不那么容易,多年来,热心肠的张尚明也被泼了不少凉水。
“家里人会说你少管别人家的事,老百姓也会说你何必自讨苦吃。”张尚明坦言。
然而现实正好相反,遇到亲朋好友的不解,他甚至反过来劝说,通过讲道理让他们多加体谅和支持;面对老百姓的私下议论,他认为更不能跟他们计较,再难也要迎难而上。
有一次,当地某村竞选村干部,两位参竞者私下分别找到张尚明,让其投票给自己。然而村民们得知此事后,背后纷纷称张尚明是两面派,其威信也受到冲击。
面对该事件,张尚明没有任何指责,而是从老百姓角度去评估了到底是谁更胜任村干部,最终以自己判断给予了投票,使老百姓能够真正满意。
“做人民调解工作,难免会呛凉水,所以心态一定要好,千万不要跟老百姓计较,是黑是白最后都会见分晓。”张尚明说。
年纪逐渐增大,老百姓期盼他调解的案例却没有减少。不负民众所托,也为了自己心愿,201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69岁的他又专门开设了自己的调解室——尚明工作室。
“开设尚明工作室,也是想让更多人知晓有这儿有一个调解室,你们只有矛盾就可以来找我,让我们一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这是张尚明一直以来的想法。
柯桥区兰亭街道100平米尚明工作室内,情理交融法、借力取信法、换位思考法等10种调解方法与相应案例布满墙面。“我调解了几十年的矛盾纠纷,把那些案例总结归纳起来,就形成了这些调节方法,以便大家学习借鉴。”
以张尚明为牵头人,该调解工作室2018年6月创立至今已调处化解各类纠纷80余起。
一个个矛盾得以化解,张尚明在老百姓眼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在当地,“矛盾就地解决”的基层治理氛围越来越浓。
“现在很多外地人也会来我这儿学习调解矛盾纠纷的模式,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殊妙招,只要用心,用对方法,老百姓就会信服你。”
古稀之年,仍旧精神矍铄,张尚明笑着谈及,“很多人都说我70岁了,就别瞎折腾了。但我说,只要有一点力气,就没有退休的想法,年纪越大调解就越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