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海南黎族文物亮相展览 一位德国人与黎族文物奇妙缘份

2020年09月21日 14:20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史图博所收集黎族文物亮相展览 一位德国人与黎族文物的缘份

  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身着贯首衣、背竹编腰篓、住茅草船型屋……在京展出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中,一组黑白照片再现民国时期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黎族地区的人文风貌。

  这是德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汉斯·史图博在海南考察期间所记录下的珍贵影像。除了这组珍贵照片,其所收集的、现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30余件文物也亮相此次展览。

  “黄道婆把海南黎族纺织技术带到江南直至‘衣被天下’,史图博则使得海南黎族文化进入世界的视线。”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如是说。

  在此次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的开幕直播中,王辉山与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以及民族文化宫的专家齐聚一堂,为广大网友讲述海南黎族纺织文化故事。把几位专家聚在一起的,正是与此次展览有着深厚渊源的史图博。

  1924年起便任教于同济大学的史图博对中国民族学研究非常感兴趣,时常在教学之余组织调研团队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研。1931年、1932年的两个暑假,史图博来到海南进行社会考察和科学研究,其中对海南岛的民族调查研究尤为细致。在海南岛期间,史图博的考察团队采集民族标本共计360件,详细制作标本信息卡片1220张,并整理了260张重要照片,其中收集黎族生产生活用具349件,多数为服装服饰,还有金属制品、骨制品和竹制品等,例如刀鞘、头簪、棋盘等都是较为珍贵的文物。

  据南京博物馆研究员陆建芳介绍,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史图博及其海南征集文物也被迫踏上迁徙之路。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购了史图博整理的这批民族标本,这些文物成为“中央博物院”黎族专项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央博物院”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史图博征集的海南黎族文物成为其基本收藏的一部分。

  1954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5周年之际,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民族文物展览”,请各地选送、借用或拨交少数民族文物支援展览。南京博物院将其挑选的10余箱少数民族文物拨交给了故宫博物院,史图博在海南所收集的黎族文物大部分囊括其中。

  “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为支援民族文化宫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故宫博物院依照文化部指示决定将其部分院藏民族文物拨交这两个单位。于是,史图博所采集的黎族文物的主体部分也随着此次拨交入藏民族文化宫。目前,民族文化宫共有200余件史图博所采集的黎族文物。”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王佳炎表示,辗转八十余载,史图博当年在海南征集的300多件(套)文物分散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而珍贵的图片资料依然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清一色的国家级文博收藏单位,意味着文物珍贵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2018年,海南省博物馆策划了“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原创展览,叙述“德国故人史图博”与海南岛的情缘,再现了其当年在海南的民族学调查成果,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2019年,恰逢中德建交47周年,海南省博物馆策展的“旅途即归途——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图文展,跟随海南省人民政府访德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助力我省旅游文化宣传推广。近一个世纪后的“回归”,展现了来自海南岛的深厚友谊,有效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

  如今,史图博当年所收集的文物得以借“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的契机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讲述海南黎族文化故事。

清代龙凤呈祥图龙被。
清代龙凤呈祥图龙被。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