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文化在“侨”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2)
■专家论道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
打好“侨”牌,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东南沿海有上千年海外贸易传统,跨国活动早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一部分。上千年来,潮汕的先辈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制度环境中,充满智慧地协调和利用各种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和文化传统。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指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文化传统里面,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制度和风俗习惯,包括讲求商业信用的传统、互相帮助的传统,利用地缘和血缘等各种脉络来维系文化的传统,依然存在某种跟现代商业制度、现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相适应、相契合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是被认为传统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根基里也含有大量可以跟一个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因素。这些因素称为本土现代性。”
陈春声认为,21世纪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到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我们实实在在地可以从这样的本土现代性中汲取到文化的养分。不但对中国人民有好处,对周边国家的人民也有好处,这就要求学界做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工作。
他表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文化自信。其次,要认认真真地回到中国文化本身的脉络中去,熟读中国的经典著作,了解中国自己的历史、制度,特别是中国人物质生活跟精神生活的精髓,需要细致入微地做很多具体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努力跳出教科书的框架,努力地葆有回归中国文化本位,建立本土学术规范的初心,并为此不懈努力。”陈春声说,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但是最后能提出真正有突破性、有长远历史影响的思想的,一定是极少数的思想大师。他期待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也能出现像孔子这样可以产生长远的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
■专家论道
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伦伦:
创新创业要传承好华侨精神
“侨批的产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外交流史,它是潮汕社会发展史的物证,折射出海外潮汕人的诚信品德。”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伦伦近期正在做关于《侨批(银信)的保护、活化利用现状及其改善建议》的调研课题,在学术报告会上,他直言,当下研究侨批,就是要挖掘其背后的诚信内涵。
林伦伦解释道,侨批历史从有文献记载的清朝,一直到1993年,中间从没有发现过有误投或者漏投的现象。“有一些侨批只是简单地写上寄批人的名字和老家的村名,再写上‘贤妻收’,侨批员就会送到他的家中。”他指出,这种信用是非常特殊的,诚信不会因为历史而过时,这就是侨批在现代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林伦伦表示,现代创新创业,也可以从华侨身上获得启发。“潮汕人优秀的人文性格,在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林伦伦说,潮汕俗语“吃到无,背起沙包过暹罗”,体现的是老一辈华人华侨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漂洋过海去谋生的故事,在那样艰苦的创业环境下还能打拼下一番事业,练就了潮汕人在海外敢创业、能创业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如今,全国各地有200多个潮商会,在上海、北京都有潮汕人创业的身影,他们传承的是过去老一辈潮汕人的精神。
林伦伦认为,要想把这种精神传承好,每个城市的侧重点应该不同。例如汕头作为具有海洋文化意义的对外开放的城市,就要主打“侨”牌。“这也是汕头拥有全中国唯一的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原因,其意义就在于必须让汕头和过去一样,利用好全世界华人华侨,特别是一千多万潮籍华侨的力量,在这片热土投资来共谋发展。”
此外,林伦伦建议既要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利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学进行交流传播,同时也要发挥好商界的作用,更多地进行商业合作,让海外华人华侨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吸引他们回到家乡投资做生意,这才能加强华人华侨子女和祖籍国的联系。
林伦伦还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华侨,其三代都为家乡一所学校捐资。去世前,老华侨立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家乡。儿子不解,老华侨回答道:“我的骨灰如果葬在家乡,你们就得去看我,就还会回到家乡。”原来,老华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子女和家乡的联系。林伦伦说,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体现出华侨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子孙后代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期盼,因此,学界业界要多方面地建立和华人华侨的沟通和联系,不论是政府层面、学术层面、民间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各种渠道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