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平凡乐陶陶
她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们情感细腻,自信,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执著付出。她们也许没有创业者的那般成就辉煌,但她们的简单和普通却给予笔者更多的感动。
陶陶就是这群女海归中的一员。
“我只是个简单又普通的海归,要采访我?”第一次联系陶陶的时候,她有些惊讶。
2003年,陶陶从国内大学毕业,2004年底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会计,2006年8月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一家金融网站做财务专员。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留学日益普遍的年代出国求学、之后又回国就业的女孩子,陶陶确实再普通不过。
“2004年去澳大利亚,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飞机在新加坡停留时,别人都去附近购物,我坐在那儿都不敢动。”陶陶说起当时的情景还觉得很好笑。
“好多人觉得出国的孩子肯定都是娇生惯养,家境特别好,其实真正有几个出去不吃苦、不受累?记得我刚到澳大利亚时,一个人都不认识,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搬了4次家,全部家当都得自己扛着。那时特别想家,每周都给家里打电话,一到期末就早早订了回家的机票,那真叫归心似箭啊!不过待久了,朋友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2005年,陶陶回国后本想好好过个寒假,偶然看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招聘实习生,便开始了3个月的实习。“当时事务所特别忙,正好赶上很多单位要年审,我被派到一家公司负责。在和这个客户共同工作的一个多星期里,他们很赏识我的能力,觉得我工作很认真,但也指出了我工作中的一些缺点。这次实习,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回到学校后,为了弥补不足,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拼了命地学”。“那时大家住集体公寓,回来爱聊天。”陶陶想起当时的自己还忍俊不禁,“我每次回公寓总是偷偷摸摸的,生怕她们来找我聊天。要不就是避开聊天高峰期再回去。”
2006年初,陶陶即将毕业,却为要不要留在澳大利亚犯了难。最终,恋家的她还是选择了回国,成为海归潮中的一员。那时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已经比较激烈,而且随着海归人数的逐年增长,国内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的特别优待已经不太多。
“很多海归回国后找工作也是到处跑招聘会、递简历,跟国内毕业生其实没什么差别了,而且就业后的待遇也比别人高不到哪儿去。当时像我这样的普通海归多的是,又没什么工作经验,形势其实挺严峻的。”于是,陶陶决定去原来的实习单位再积累些工作经验。这样过了半年,有一天中午,她实习时认识的那位客户突然打来电话,介绍她到现在工作的这家金融网站。从自己出国到实习、再到找工作,陶陶说自己一直走得挺顺的。但在这一帆风顺的背后,她的执著与努力,恰恰验证了那句老话——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到下个月底,我就工作整整两年了。之前也有去其他公司工作的机会,但都被我谢绝了。我喜欢这份工作,虽然工资不一定比其他地方高,但工作得很充实,这就足够了。”(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