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紧缺。海外精英的回归,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正在弥漫。
“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是前所未有的。”至今已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广州精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美籍华人胡勇告诉记者,目前许多美国公司大规模地裁员减薪,在自己的华人生活圈子中,已开始有一部分从事金融、IT业的朋友陷入失业困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已有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了工作。有媒体预测,大规模的来自金融机构的裁员可能于2009年才开始。与此同时,美国加州的硅谷,也有数以万计的人失去工作。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释放”出大量的人才,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已准备组团赴美国招聘高层次人才。据悉,此次招聘将主要围绕金融、物流、汽车等广东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项目展开。
海外精英考虑回国“取暖”
“到哪里发展更适合自己?”在“失业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开始考虑回中国“取暖”。在去年12月底举办的留交会上,有1800名留学人员报名参加, 其中博士占51%,首次超过报名总数的一半。备受关注的是,当中有15%是往年少见的金融等人才,其中有80余人曾供职于华尔街。
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袁兆亿认为, 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海外精英工作机会减少。同时,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瘫痪使得企业融资受阻,大量的科技项目一时找不到出路,催生了“海归”回国潮。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本身的快速发展,对海外精英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29岁的袁玉宇,两年前获得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留美学习期间,袁玉宇曾进入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安进、默克等世界顶尖生物公司从事研发。毕业后,袁玉宇顺利地拿到两份世界500强企业的offer,年薪在10万美金左右。
“在美国,华人大多集中在技术领域,很难进入核心管理层。” 袁玉宇将其形容为“透明的天花板”。考虑再三,他决定回国创业,“在美国单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费超过1亿美元,时间需要8至10年。而在中国,费用和时间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据了解,在留交会上,希望创业和寻找合作伙伴的“海归”占40%。
一方面是海外精英的回国热情,另一方面是国内对于人才的强烈需求。目前,珠三角企业“抄底”海外精英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美国汽车工业的心脏底特律, 有约2万名华人,其中不少是国内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坦率地说,前段时间,广汽派人前往美国,主要任务是招聘优秀的研发人员。
广东显然不能错过此次吸引海外精英的绝佳时期。“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必将带来产业、科技资源的重新分配。”省政协委员罗秀豪举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从欧洲抢运了大批科技人才,造就了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趁石油危机吸引了美国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而成为经济强国。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海归”价值
“吸引头脑比吸引外资更重要。”袁兆亿表示,珠三角产业转型困难重重,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紧缺。以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为例,北京有169名,上海有54名,而广东只有9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袁兆亿便开始关注“海归回流”现象。他为记者描绘了海归的集体脸谱:他们当中大部分曾留学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人在世界500强企业或科研机构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掌握了世界前沿的技术,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袁兆亿看来,“海归”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