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常态化”还有多远?
毕业于比利时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张军,对海外招聘团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海外招聘团只是听说过,但我在比利时的这几年都没亲眼见过,也没听说有招聘团去比利时。招聘团都有特定的目标地区,一般都是一些传统留学大国和世界名牌院校。”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传播专业硕士高晓燕,跟张军有着类似的看法:“招聘团我也只是听说过,没有亲身参与,我周围的同学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高晓燕表示,由于国内来的招聘团待的时间较短,不是定期举办,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是很多留学生根本不知道招聘团的相关信息,等得到信息再去参加,往往招聘会已经结束了。
还有一部分人,得知招聘团的招聘信息也不去参加,“关键还是影响力的问题,国内来的招聘团,今天来了,不知道下次再来是什么时候。一旦不能常态化,就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对招聘团的期望值就不高,一些留学生就有了可去可不去的想法。”
高晓燕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国内某招聘团在美国东海岸的城市举行招聘会,那么美国西海岸城市的留学生就不一定会去参加。“西海岸地区的留学生就要考虑成本的问题了。很多人就会问,我花费这么多钱去参加这次招聘会值不值?这时招聘团在留学生中的影响力就很重要。”
国内的海外招聘团一旦常态化,定期在海外举行招聘会,在留学生中形成一定影响力,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采访中,高晓燕告诉笔者,日本在美国也有来自本国的招聘团。不同的是,日本的招聘团由日本国内大型企业牵头组织,每年都定期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持续时间较长,在美国的日本留学生都知道这个招聘会,影响力很大。每年招聘会开始的时候,来自全美各地的日本留学生都会去参加。
有关专家表示,以招聘团的形式招揽海外人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不定期的“组团”赴海外揽才只能解决一时的人才之需。只有把海外招聘团做成常态化,才能使得海外引才之路走得更远。
借学联之“桥”
采访中,笔者发现在国内企事业单位“组团”赴海外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海外各留学院校的中国学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般国内来的招聘团,都是先跟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通过其了解当地留学生的相关信息,而具体的留学生信息,则是依靠各地区的学联组织来收集和反馈的。学联就像一座桥,起到传递招聘团与海外学子信息的作用。”全意学联前秘书长郭光磊这样评价学联的作用。
英国伦敦大学的金昌,在课余时间上的最多的就是学联的网站,“现在各个学联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上经常会链接一些国内招聘的信息,同学们对学联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还是很认可的。”据全英学联的统计,英国大约60%的中国留学生会经常关注各个学联的网站。
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的高欣同样很看重学联的桥梁作用,“在英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学联,在互通信息方面非常方便。伦敦地区有几家学院的金融专业很强,如果国内来的招聘团青睐于金融类人才,那么伦敦地区的学联就可以发挥‘桥’的作用。一是把招聘信息在学联网站上发布出去,二是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对接。”(韩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