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年澳大利亚,花了70来万。结果,回来成了一待岗青年。”即便在电话里,依然可以感受到钱玉林语气中的无奈。在昆山,开有一家公司的他家道殷实,但4年70多万的投入毕竟也不是什么小数目。如今距离儿子回国已经大半年了,可工作依然没有着落,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一不小心,就成了 “海待”
2004年,送儿子出国前夕,钱玉林在饯行宴上信心满满。在当时,他的心目中,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儿子捧上了一个金饭碗。在他的规划中,儿子无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是毋庸置疑的。
但转眼4年过去,等到儿子学成归来后,钱玉林却发愁了。儿子学的是工商管理,刚回来时,眼光瞄准的尽是那些五百强。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份份求职信都打了水漂,企业的答复是:我们需要有经验的。那就退而求其次吧,找些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谁知道,人家不待见,说是情愿用“国产”的,因为薪酬相对较低。“倒也不是一个工作也找不到,但又觉得工资开得低了点。 ”钱玉林说,儿子出国留学,每年近20万的投入,结果回来找个工作,一个月就两三千,总觉得心里有些憋屈。而且,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职位,要冲到一线去当工人。这和当初的设想相去太远了,这让老钱有些无法接受。
对于海归成了海待,老钱怎么都想不通。然而根据前程无忧网调查,这样的现象如今并非个例。事实上,就该网站对华东地区的人才市场分析,目前海归人才已经出现了饱和,在部分专业,甚至是供过于求了。早在2004年,仅上海就有2万海归涌入,而且这个数字以每年30%-40%的速度在递增。到了2008年初,市场上开始出现海归过剩的现象。
头上是挥之不去的光环
前程无忧网,一个覆盖全国的求职网站,定期会对海归人才进行专业的动态分析。据网站公关部冯经理介绍,根据他们对雇主的用人调查发现,在近似学历、从业经验的基础上,海归其实并不占任何优势。相反,在国人印象中,这部分群体还有些“养不起”。
三四年前,国内出现了一拨出国留学高潮,目前的海归大部分来源于此。“人才市场,不管是所谓的高端还是低端,都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目前的海归就是这样,人多了,竞争自然就激烈。 ”冯经理解释,其实就目前国内的人才市场而言,对于使用海归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一些用人企业引进海归,是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海外从业经历,或是高端的技术、管理经验。说白了,是一上来就能用,用了马上就能见效。但事实上,不少海归都刚从学校毕业,从业经验几乎是零。
另外,在使用海归人才上,不少用人企业显得十分谨慎。一来海归的要价相对较高,和国内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他们的薪资要求要高出20%-30%左右。在企业内部,这样的薪酬差异,容易给人不公平的印象。此外,海归固有的优越感,使得他们难以迅速融入企业,在讲究团队合作的今天,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整天听到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