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却从未褪去。两年前,曾有报道说一名海归参与了酒店前台的招聘,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当时在人们意识中,海归怎么能干这样的工作呢?但事实上,在国外即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都需要从最底层做起的。像这种酒店管理的专业,从前台做起是很正常的。“但在国内很多人心目中,海归一回来就应该是经理,是主管。”冯经理认为,正是在这种社会舆论环境下,在给了海归太多光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多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海归,不愿意去干月薪两三千的工作。其实你只要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你就非得是月薪七八千或者上万的,你比别人多了什么?”
出海,就一定能打鱼?
如果说,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加上期望值过高,促成了部分海归的待业现象。那么在陈鑫看来,当初一些留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也为他们种下了如今的就业危机。
陈鑫,苏州国际预科学校校长。 4年前学校创办初期,正值当时的留学热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海归的成功让很多人开始羡慕留学生活。”在陈鑫印象中,那一批海归非常成功,成为了后来众多留学生效仿的标杆。于是在和学生以及家长的接触中,他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并不明确,只知道出国留学,回来以后就能怎样怎样了。有时候,他们只是出于一种跟风,或者对将来的一种过高的期望,才选择了出国。因此,有人将这种留学热形容为“镀金”。“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将来的职业规划,并不十分明确。甚至有的人单纯的认为,只要出国了,不管学什么,回来就能有好工作,有高收入。”陈鑫说,抱有这样目的出国留学的学生,占据了相当数量。这使得他们在留学期间表现得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将来是否能派上用场。以至于到了大二、大三选修课程时显得不知所措。
陈鑫介绍,事实上,国外院校的课程专业性非常强,仅会计就分商业会计、建筑会计、零售会计等很多种,不同的专业选修决定了你将来的就业方向。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前期规划,一些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有的甚至选择了与自己兴趣、性格相去甚远的专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眼下的不少留学生对于就业的需求远没有第一代海归那么强烈。事实上,第一代海归的成功并非毫无原因。在他们中间, 80%左右的人是靠着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的,当时有人用“洋插队”来形容他们的艰苦生活。生活环境的压力,以及打工生活的历练,加上对知识的渴求,使得他们学成归来后成为了各行业的骨干。而当下的不少留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的生活历练,据调查,他们中间不足10%的人尚在勤工俭学,而大部分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反映在回国就业上,他们也显得从容许多。薪资太低,或者职务不合适,也就情愿在家多等几天了,这一等,就成了“海待”。(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