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关于博士的培养
在职攻读博士,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博士期间,并不需要急着发文章、出成果
解放周末:学界的学术生态是至关重要的,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来正本清源?
刘禾:保持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我的建议是,首先是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学术界。首先必须从博士生教育这一环节开始。
还是以美国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例,一个学生攻读博士,其求学费用都是由学校的研究生院负担。因此,每年每个专业的博士生招收的数量并不多,一般文科需要 7-8年,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当教授或专家。如果拿着博士学位去社会求职,许多机构、公司不可能要你———因为学历过高,成本也太大。
解放周末: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失业率也上升了,高校是否会扩招?
刘禾:最近申请高校的人增加了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会扩招一点,因为这两类学生的教育是收费的,学校出于利益考虑会有限度地扩招。博士生不但不会扩招,还在缩减名额。博士生扩招,它会破坏生产学者和教授的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鱼龙混杂,“学界”的这个概念就模糊了。
解放周末:美国高校里的硕士、博士是不是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刘禾: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导师说,你不要急着发文章、出成果,你现在就是要好好接受学术训练,所以我们不敢轻易写论文。况且博士的课程要求十分严格,压力很大。
解放周末:在美国,是否也可以在职攻读博士生,甚至可以读在职博士后?
刘禾:这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它怎能保证博士教育的质量呢?美国文科的“博士后”经常是为短期内无法找到正式工作的博士提供的学术交流或专业训练的岗位,不是正式学历的一部分。自然科学的“博士后”意味着加入某个大学或研究部门的科学研究或实验小组的工作,从事一段专门研究,同样也不是正式学历的一部分。同样,我也很诧异,我们中国有“博导”这一称谓,这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是闻所未闻的。只要是博士毕业,进入了研究领域,就都可以担任“博导”。博导并不比副教授和教授更高级。
解放周末:最后还想问一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大学搞不搞“创收”?
刘禾:这要从美国大学的经费来源说起。除了公立大学有州一级的政府拨款外,美国的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除了一小部分为学费,还有大量的社会捐款,这就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作。此外,美国有种类繁多、来源不一的科研基金,研究者可以提出申请,用这些钱来增设博士生、博士后的位置,吸引人才,完成项目研究。这些基金的独立运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大学教授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直接挂钩。
解放周末:会否出现一边担任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公司董事长的情况?
刘禾:这在美国叫做 conflict of interest 或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学教授是全职工作,这个工作的性质是不允许公私兼顾,而出现利益冲突的。这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大学教授当公司的董事长或一个公司的全职雇员就必须离开大学岗位。不过,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法学院、经管学院等职业学院中,经常有教授被聘为某些专业方面的“顾问”,其收入必须向大学上交一定的比例,可是一旦出现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此人就必须做出选择。2008年,哈佛医学院的著名儿童心理学权威彼得曼教授利欲熏心,模糊了纯科学研究和他在某制药公司的“顾问”身份,误导公众,立刻被视为丑闻。假如这种事情不再被当作丑闻,而被习以为常,那么学术界和科学家的公信力就会消失殆尽,这对全社会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