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21世纪》杂志社特许中国侨网发布稿件,未经该社允许,不得转载。)
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赴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既开了眼界也受了启发,有一种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觉。我们主要是在德国进行交流活动,走访了一些重要城市和若干大型现代企业。一个月的行程让我对德国有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和了解。
文明的德国
早就听说欧洲富饶美丽,人口稀少,社会和谐;德国人遵章守法、做事严谨、规范,社会秩序井然。到了德国后果不其然,以人为本、人权至上、生命之尊、礼让三先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当我乘飞机抵达法兰克福时,向窗外望去,感到的不像是一座大城市,而是一个绿色的大公园。一望无边、茂密而青翠的绿色包裹着城市,一幢幢建筑物倒像是洒落和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饰物。一个幅员并不广阔的国家把那么多的面积“分配”给森林和草地,着实令人羡慕!
身处城市之中,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的那种安详、宁静、和谐,有人呆的地方就有飞禽走兽的空间,人与动物和睦相处,让我们羡慕不已!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时时流露,人们见面总会微笑地打招呼,顾客在他们的店面里不买东西,店主也不会怒视你,也不会表示不满;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尊贵,国家的交通法规对司机的约束、对客车行驶速度的限制及监督非常到位,做到关爱健康、关爱生命。在这里过马路总是车让人,而不是人躲着车,好几次我们在斑马线边停下来让车先过,而车却迟迟不肯走,等着让我们先过。
安静的德国
从机场坐大巴前往城市中心,望着高速公路两旁只有点点灯光,处处显出静谧与安详的德国城市与乡村,突然惊异于高度发达的德国的夜晚竟不像上海那样,如同从喧嚣的大都市来到了寂静的乡村?后来得知,在德国,从晚上8时至次日8时是不允许演奏乐器和高声播放音乐的,如有聚会需事先向四邻声明。德国人喜欢安静和独处,很少串门走动,除了节假日,的确早早歇息,若有他人大声喧哗或唱歌声音较高,可随时报警,告其搅扰邻舍。
周六周日,在乘坐公车或城市列车时,除了一个男低音用德语简短报站名外,车上竟毫无声息,安静至极。大部分德国人不论男女老幼,落座后一律从包中取出精装书读起来。没有人说话,连窃窃私语也很少。即使一对情侣在车上,也是手牵着手,含情脉脉地对视着,不再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当然也有高声说话者,说到兴处还旁若无人地笑出声,一般都是非常年轻的孩子。见到的都是行色匆匆、埋头赶路的德国人,很少见到像国内那样成群结伙,勾肩搭背,亲如一家说说笑笑的情景,似乎德国人都是过着单身生活,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
常常在公园里见到德国老人一个人坐在绿色躺椅上,凝视前方某个地方,神态庄重,一动不动,完全沉浸在思索或是想象的意境里,俨然一尊雕塑。我想,如果是一位中国老人,他坐在这只躺椅上时,或许会在手里转动着两个闪着金光的太极铁球,或许会与另一位老人一起聊着世态炎凉和岁月沧桑,或许会专注而津津有味地听着小收音机里的长篇连播,但绝不会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不过喜欢独处的德国人却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甚或发泄的方式,这就是德国著名的啤酒节和狂欢节。其持续时间之长,发泄方式之畅快,确实非同一般,这难道就是冰山下火山爆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