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佟伟民教授

坐落于北京东单三条5号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在闹市中显得格外安静。走上老科研楼的二层,穿过长长的走廊一直向西,楼道的尽头就是实验动物中心。
站在办公室门口的佟伟民,面色白净,架着一副眼镜,身型偏瘦,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2007年7月,他归国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之前的十年时间,他都是在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署工作,所以他是典型的“海归”。他和众多的“海归”有着报效祖国的经历。
十五年的海外生活
说起佟伟民的留学经历,还要推到更早以前。1991年底,佟伟民申请了奥地利政府学术交流奖学金。1992年2月初,他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做了访问学者。1994年至1996年,佟伟民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同时在医学院普通与实验病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
佟伟民说,“我一直没离开我的病理学科。”
就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佟伟民渐渐对实验动物越来越感兴趣,而确立了他的科研方向。1997年,佟伟民从维也纳转到了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署做博士后,这个研究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分支。他这一呆就是十年。
国际癌症研究署在里昂市中心往东的方向,相对偏僻安静,是一座13层高的普通白楼。
在距离国际癌症研究署200米远有一家电影博物馆。佟伟民每天早上骑几分钟的自行车上班,必经电影博物馆。
现在佟伟民每天往返于北京安惠桥附近的公寓和研究所之间,不同的是他的交通工具换成了地铁。
“你知道,中国人在国外的目的很明确,所以每天早上八点半钻进实验室,什么时候离开可就不一定了。”佟伟民对科研以外感兴趣的包括登山、滑雪、摄影等,让他留存了三千多张幻灯片,都是他游历各国的记忆。
“我特别喜欢拍房子。有些细节拍下来看得更清楚!”
“是职业习惯吗?”
“可能跟我是搞形态的有关。”里昂老城的山下有好多十三世纪的老房子,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当时都被佟伟民拍了下来。
在佟伟民北京的办公室里,不同方位挂着几张国际癌症研究署大楼的图片,他与那里丝丝缕缕的感情是外人难以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