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喜球一直称自己是个“相当执着”的人,16年来,她沉浸在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无穷乐趣中。她说:“人类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还太少太少,还有太多未知领域等待发现。”“每天的科研工作单调而清苦,坚守是第一位的……科研没有捷径,必须长期脚踏实地求索、积累和打磨,才能实现一点一滴的突破。”
她看上去柔弱斯文,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她原本学的是陆地地质,却在海洋地质学领域如鱼得水,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她是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漂亮地完成了出征任务;她朴素地诠释着导师的定义——将知识与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对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韩喜球说:“这是因为我赶上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好时机,也因为长期以来单位的培养,同事的帮助支持和家人的理解……海底调查研究正在演变为世界各国充分展示综合实力,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和开展外交与合作的综合性活动……勘探开发海底资源是必然趋势,为了让中国在海底资源的开发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开展海底调查,我们的成果只有跟国际同行比才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自己科研之路上的艰辛,韩喜球总喜欢用“平常”和“习惯”几个字来轻轻带过,任务再艰巨她也欣然接受:“科研工作中没有性别之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科学给予大家的标准都是一样的,科学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降低要求,所以我们女性科技工作者们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带着妹妹上小学
天刚蒙蒙亮,南方的冬天一如既往地阴冷,还下着令人心烦的雨。那条原本就坑坑洼洼的路经过雨水的浸泡更加泥泞不堪。路上的行人很少,一个女孩背着书包,一手撑着伞,一手牵着4岁的妹妹艰难地行走……这样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韩喜球的心上。她出生在浙江台州路桥横街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经常在外,母亲每天早早起床,做好早饭就要下田做农活,有时候年幼的妹妹无人照看,只能跟着韩喜球一起上学。
尽管要分出许多时间来照顾妹妹,帮妈妈做家务活,但从小学到高中,韩喜球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上前五名左右。
高中毕业后,韩喜球顺利地考上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系。与其说是韩喜球选择了地质学,倒不如说是地质学选择了她,因为当时的她惟一的想法就是考上大学,至于学什么并没有太在意,直到上了大学,才渐渐产生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韩喜球说:“有人问我的名字是否是后来改的,我告诉他们从来没有改过。大概我父母有先见之明,知道我会与地球科学结缘吧。”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时,韩喜球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沉积学界著名的曾允孚教授、张锦泉教授和陈洪德教授。
毕业之后,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老家靠海,给了韩喜球喜欢研究海洋的原动力,她选择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完美转身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科研人员工资还较低,有不少科技人员纷纷跳槽“下海”。1993年,韩喜球刚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时,工资只有243元。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热忱,她一直默默地坚持着……1995年时,由于科研经费紧张,也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她还拿出家里的1万元积蓄自费买了一台386电脑。
在海洋二所,韩喜球先后参加了2项大洋“八五”研究课题,研究太平洋多金属结核成因机制和太平洋的深海沉积作用……短短3年时间,韩喜球成为研究骨干。1997年,韩喜球第一次自主申请到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万元。虽然经费数目不大,但却是韩喜球独立开展科研的重要起点。
1998年,韩喜球考上浙江大学的博士,在金翔龙院士和杨树峰教授的联合培养下,她首次研究发现大洋多金属结核密密匝匝的生长纹层与地球轨道周期驱动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提出利用地球轨道周期法对结核进行高分辨率定年。相关博士论文荣获第二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韩喜球说:“头10年确实很艰难,白手起家,但我脚踏实地,认真积累。回想起来,默默无闻时做的积累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